小米汽车,质量争议爆发,雷军原地彷徨

9月25日晚,雷军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

小米汽车

主题词从去年的“勇气”变成了“改变”,但舞台氛围还是熟悉的配方:灯光拉满、BGM响起、雷总激情澎湃地讲梦想,台下米粉跟打了鸡血一样欢呼。

场面一度热血沸腾。

但第二天,资本市场给了他迎头一棒:小米股价直接跌超8%,市值蒸发1000多亿港元。

一句话总结:雷军讲完梦想,资本立刻泼了盆冷水。

问题来了:为什么粉丝在嗨,资本却不买账?

火:小米汽车狂飙,利润超车

先说好的那一面。

小米汽车

今年二季度,小米汽车收入206亿元,同比暴涨230%。

交付量8.1万辆,是去年的近两倍。

更关键的是——毛利率。

小米汽车Q2毛利率高达26.4%,甚至超过了一些老牌车企。要知道,特斯拉毛利率才20%左右,比亚迪大概在18%,小米能一口气冲上去,确实吓人。

亏损呢?也在收窄。二季度净亏只有3个亿,和去年动辄几十亿亏损的状态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业内甚至有人感慨:“造车一年半,小米的赚钱能力已经能排进头部了。”

市场反馈同样热闹:

小米汽车

YU7刚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辆,堪比当年小米手机的“抢疯了”。

7、8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3万,9月还一度出现单周销量破万。

一句话:米粉不仅在网上吵,还真是拿钱砸了下去。

如果只看这组数字,你会以为小米正踩着风火轮狂飙。

冰:交付要等一年,订单可能凉

然而另一面,却冷到刺骨。

小米汽车最大的问题——产能。

SU7标准版交付要等35~38周;

YU7更夸张,45~48周,接近一年。

一年是什么概念?

你今年定车,等明年提的时候,友商的新款已经上市了。

对比同行:

特斯拉常规车型,几周就能交付。

比亚迪大部分车型,10周内提车。

蔚来、极氪也就在20周上下。

小米呢?直接翻倍。

更扎心的是,友商早就盯上这块肥肉了。

7月开始,蔚来、极氪、阿维塔集体出招:只要你拿小米订单来,就能享受“定金补偿”“积分抵扣”。明晃晃地挖人。

有业内专家直言:“消费者等一年,心态早就凉了。小米的爆单,随时可能变成友商的现成蛋糕。”

一句话:产能不足,成了小米最大的阿喀琉斯之踵。

质量争议:销量火爆,口碑打折

交付慢是一方面,更致命的,是质量争议。

小米汽车

最近几个月,小米汽车陷入了“负面新闻频出期”:

OTA召回:9月,小米宣布OTA召回11万辆SU7,原因是智驾系统在特殊场景下可能出问题。官方解释得轻描淡写,但车主心里打鼓:新车才上市多久,就来一波大规模召回?

小米汽车

2. “测试车”事件:有车主发现挡风玻璃上残留“测试车”字样,怀疑自己买到的是“实验品”。

3. 异响问题:YU7车主吐槽后排异响,不少人干脆把新车挂二手平台转卖。9月投诉量明显攀升。

4. 设计翻车:早前的“碳纤维机盖”“纸巾盒车规级”段子,还在全网流传。

有人调侃:“小米的营销是一流的,品控却可能还停留在手机思路。”

确实,造车比造手机复杂得多:生产线、供应链、质量管控,哪一环掉链子都可能引发雪崩。小米作为新玩家,硬件功底还不算扎实。

这也是为什么资本市场没那么亢奋:销量再好,如果口碑塌方,那就是昙花一现。

两难:速度和质量,必须二选一?

雷军在演讲里喊出“改变”,还立下了目标:

未来15~20年,小米要冲进全球前五车企。

听上去很燃,但现实一点都不浪漫。

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很残酷:

慢下来,份额会被抢光;

跑太快,产能和质量掉链子,口碑会反噬。

这就是小米现在的两难:

销量爆了,但敌人更多了。

资本嫌它太冒进,竞争对手盯着它的车主,用户则被交付和质量磨掉了耐心。

有人说,小米早期成功的秘诀就是“用户共创”,米粉提意见,小米立刻改。

但问题是:车不是手机。OTA能改软件,却改不了交付周期,更补不了硬件缺陷。

这几年,雷军反复强调“梦想”,今年又加上了“改变”。

但现实告诉我们,小米汽车更像是一首“冰与火之歌”:

火,是销量和利润的狂飙,让雷军看到了冲进全球前五的希望;

冰,是产能和质量的短板,让资本和用户都保持怀疑。

雷军粉丝越来越多,但敌人也在快速增加。

真正的问题是:

在速度和质量之间,小米到底要先解决哪一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