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招生遇冷,从“抢生源”到“没人报”,民办高校的寒冬来了?

如果一所民办高校计划招收100名学生,但投档人数却只有50人,那么招生官此时会优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优先完成招生任务?答案几乎不言自明。近年来,招生愈发困难的民办高校,已经很难再有“挑选”考生的资格。

近几年,这一现象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尤为突出。部分高校不得不启动第三轮、第四轮,甚至更多轮次的志愿征集。据媒体报道,广西一些民办高校在最后征集志愿时,甚至不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的约束;云南部分院校更是启动了第六轮志愿征集。在这些最终轮次中,录取分数线往往较最初降低30至40分。

民办本科招生遇冷

经第三次征集志愿,广东仍有多所民办本科院校出现“未招满”现象。

不仅如此,在其他省市,民办高校面临招生困境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例如,经第三轮志愿征集后,广东仍有多所民办本科院校存在“未招满”的情况。

招生困境的多重原因

1.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

从2023年起,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三年超过1100万人,今年更是突破1200万人。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使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不足,导致考生对这些学校的兴趣大不如前。

2.学生主动放弃升学

有些学生宁可提前步入社会,也不愿进入自己并不满意的民办院校。笔者在温州的亲戚孩子就是如此:去年入读一所民办院校后,因对专业不感兴趣,觉得毕业证难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最终选择退学,进入亲友推荐的工厂工作。他计划先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根据需要选择技术培训或重新报考更理想的高校。这类现象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也进一步减少了潜在生源。

3.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

不少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高度雷同,缺乏差异化。像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酒店管理、物联网等“热门专业”,在市场热潮下被大量开设,如今供大于求,甚至成为考生避之不及的“天坑”专业。

4.学费高昂

年均2万至3万元的学费,加上生活费,每年总支出接近5万元,这对于不少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负担。

5.生源总量下滑

从1999年扩招开始,全国高考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25年出现新的下行拐点。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2025年则减少至1335万人。这一趋势无疑会加剧高校的招生压力,尤其对民办院校影响更为显著。

民办本科招生遇冷

民办高校的转型与出路

招生难题加剧,部分民办高校的运营也陷入困境,近几年已有学校“关停”或被合并。但这也是民办教育应有的市场化风险和调整过程。

一些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新路径:

优化专业布局:砍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增设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现代服务业等更具前景的方向。

调整办学定位:部分院校由本科教育转向高职教育,或转型为职业培训机构。例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已取消普通全日制学历教育,专注于工会干部培训等专项服务。

走特色化、多元化路线:通过差异化办学提高竞争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

不应简单“唱衰”民办教育

招生遇冷固然让民办高校面临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唱衰”民办教育,更不能污名化这一领域。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化、灵活化的机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未来,唯有紧跟社会需求、突出自身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民办高校才能真正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声明:上述内容源自网络整理,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将立即删除。

汇聚环球前沿视野,赋能未来创新发展。

扫码关注我们

前程似锦

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