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小县城,清晨五点,天色刚翻鱼肚白。王阿姨拎着布兜去老菜市口给孙子买早餐。拐到最里头那家没招牌的凉皮摊,摊主老周正把一张张黄亮亮的凉皮从铁盘里揭起,“啪”地摔在案板上,声音清脆。王阿姨凑过去,看见凉皮像橡皮筋一样被拉得老长却不断,心里还夸“这周师傅手艺真绝”。
她花了六块钱买了两斤,回家浇蒜汁、滴香油,九岁的小宇一口气吃进大半碗。不到半小时,孩子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煞白,嚷着“胃里像被刀割”。县医院急诊室里,医生测完生命体征后低声告诉家属:“很可能是硼砂中毒,最近已接了好几例。”王阿姨脑袋“嗡”的一声,她第一次听说硼砂中毒。
硼砂是什么?
为什么国家明令禁用?
硼砂的化学名字叫四硼酸钠,本是玻璃、陶瓷厂里用来“降熔点”的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弱碱性,有防腐、膨化、增强韧性的作用。上世纪物资匮乏时,有人用它泡生肉、和面,图的是“卖相好、耐存放”。
可一旦吃进肚子,硼砂遇到胃酸立刻变成硼酸,被肠道快速吸收,却几乎不代谢,只能依靠肾脏慢慢排。成人一次摄入1—3克就可能出现急性中毒:恶心、腹泻、脱水,皮肤出现红斑;剂量达到15克便可致命;婴儿更敏感,2—3克即可致死。
长期微量摄入,则会在肝、肾、骨骼里蓄积,破坏消化酶活性,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甚至影响生殖和神经系统。
1978年起,我国就禁止硼砂作为食品添加剂;2008年卫生部把硼砂写进《非法添加黑名单》,2009年《食品安全法》又重申:凡在食品中检出硼砂,即属刑事犯罪。然而,低廉的价格(500克仅5元左右)和“神奇”的改良效果,仍让一些摊贩铤而走险。
四种最容易被偷偷加硼砂的食物
1.粽子、年糕等糯米制品
端午节前后,糯米价格水涨船高。有人把硼砂掺进浸泡水里,粽叶一打开,米粒颗颗饱满、不粘叶、冷吃依然弹牙;年糕切薄片煎一整天不碎不糊。广西柳州一位老板靠“硼砂粽”多卖了两千个,最终被判刑并处罚金。
2.凉皮、鲜面条、饺子皮
夏天温度高,面制品三四个小时就发酸。添点硼砂,筋度瞬间提升,运输不易断条,煮后汤不浑、口感“哏啾啾”。湖南株洲一家肠粉店在米浆里拌硼砂,一年卖出四千多斤“毒肠粉”,店主已被刑拘。
3.腐竹、油皮
干腐竹易碎、易返潮。用含硼砂的“增韧水”浸泡,豆皮色泽金黄、韧性十足,久煮不糊。消费者买回家,常误以为“这腐竹质量真高”,殊不知锅里正翻滚着隐形毒物。
4.猪肉丸、鱼丸、牛筋丸
硼砂与肌肉蛋白能形成凝胶,让肉丸弹性“爆表”,掉地上能蹦两下;还能锁住水分,降低成本。广东揭阳一作坊在450公斤肉丸里加入45斤硼砂,卖出后导致多人出现呕吐、腹泻,主犯获刑三年半。
怎样识别和避免硼砂食品?
望:颜色异常鲜亮、表面自带油光,或出现不自然的白色粉末,要提高警惕。
闻:凑近能闻到轻微碱味,像洗衣粉或肥皂水。
摸:手指来回搓,有滑石粉般的涩滑感;猪肉表面发黏却不腥,往往是涂了硼砂。
泡:家中用凉白开浸泡十分钟,若水变浑浊、样品体积明显胀大,需当心。
测:网购“硼砂快速试纸”几毛钱一条,蘸湿后贴食物,试纸变蓝即为阳性;若经常买散装面制品,可常备。
此外,最管用的还是“选好购买场景”:尽量到证照齐全、进货台账清晰的商超;保留小票,发现问题可溯源。对流动摊贩的“超低价”“超筋道”要天然存疑——便宜和Q弹,往往是最昂贵的代价。
万一误食,怎么把伤害降到最低?
如果进食后短时间内出现上腹绞痛、反复呕吐或片状红疹,应立刻停止食用,把剩余食品密封留样;可刺激咽部催吐,同时拨打120,并携带样品就医。
医院通常采取洗胃、补液、纠正电解质,必要时做血液净化。家长务必注意,孩子代谢系统更脆弱,5克以下即可致命,切勿等待“自己缓过来”。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