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木子姐姐.
7月29日, "《南京照相馆》单日票房破亿"的消息冲上热搜. 引发全网热议.
这个曾经在话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喜剧大师陈佩斯, 如今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之作《戏台》被挤到票房垫底. 让无数网友直呼心疼.
74岁的陈佩斯, 面对着从15%腰斩到个位数的排片率. 手都在抖着接受采访.
反观隔壁的《南京照相馆》, 背后站着中影、万达、上影三家国企. 宣发铺天盖地. 点映就砸了三千万票补.
说起陈佩斯这个名字. 估计很多年轻人都有点陌生了.
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他和朱时茂的小品. 那是真正的国民记忆. 《吃面条》、《主角与配角》, 每个包袱都能让全家人笑到肚子疼.
后来因为版权纠纷, 他被央视封杀. 从此淡出荧屏.
很多人以为他就此沉寂了. 其实不然.
这些年, 陈佩斯一直在话剧舞台上默默耕耘. 《戏台》这部作品, 他打磨了整整七年. 从剧本到表演, 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
点映的时候, 上座率达到90%. 口碑爆棚. 猫眼开分9. 5, 创下年度纪录.
但这又怎么呢?在资本面前, 所有的用心都显得那么无力.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 说白了就是钞能力的胜利.
十家出品方联手. 中影、万达、宁浩三驾马车护航. 还没上映就砸了三千万票补. 短视频全平台铺满"哭晕在影院"的营销内容.
南京大屠杀这种题材. 原本就容易触动观众的情绪. 加上顶配的资源包装, 想不成功都难.
万达自家影院直接给了35%的黄金场次. 幸福蓝海更狠, 锁了早十点到晚十点的IMAX厅.
反观《戏台》呢?
黄渤零片酬出演, 战争场面实景拍摄. 但改档三次, 排片被一再压缩.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被资本洪流冲垮.
电影院线现在比菜市场还现实. 谁给的钱多, 谁就能拿到好位置.
那些所谓的艺术电影专线呢?喊了三年分线发行, 连个影都没有. 全都给商业片当了垫脚石.
最让人心疼的是陈佩斯那句话:"我们尽力了,但市场规则如此."
他知道自己敌不过资本. 但还是要试试.
这就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明知道会败, 但总得有人站出来. 为了那些真正用心拍电影的人.
《戏台》的成本少说2亿. 黄渤一个人的片酬就占了三分之一. 现在排片从15%腰斩到个位数, 预售票房连其他片子的零头都够不上.
业内人士说, 这片子怕是要赔得底裤都不剩.
但陈佩斯不在乎钱. 他在乎的是, 好电影还有没有被看见的机会.
当一部电影靠着资本力量吞掉半壁江山, 那些小而美的故事, 是否连呼吸的空间都没有了?
说实话, 观众也不是傻子.
今天《南京照相馆》能靠排片碾压, 明天换个题材照样玩得转. 但这么搞下去, 谁还愿意认真拍电影?
全都去抱资本大腿算了.
陈佩斯这次如果真的血亏过亿, 以后那些话剧院的老戏骨们. 估计更不敢碰电影圈了.
当市场变成资本的游乐场, 银幕上就只剩下各种"命题作文"轮流洗钱.
但也正是因为有陈佩斯这样的人存在. 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匠心. 什么叫坚持.
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真相:在这个时代, 有时候坚持比成功更重要.
真正的艺术, 不是靠钱砸出来的排片率, 而是那份对作品的敬畏和对观众的真诚.
即使全世界都在玩资本游戏, 总得有人记得. 电影最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