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技能五子棋,飞沙走石!”“技能五子棋,力拔山兮!”
一夜之间全网似乎被“五子棋”硬控,而这一连串“五子棋贯口”则源自于9月26日开播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外星从”组合带来的表演。
“五子棋”魔力究竟有多大?不仅网友为之沉迷,各位喜剧演员、俱乐部主理人、甚至滚圈老炮儿都通过社交账号表达对这段表演的喜爱。
这几年喜综赛道前所未有地卷,优质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去年《喜人奇妙夜》横空出世,带来了大量精彩的舞台及演员,高热收官的同时也让人为其今后的表现捏了把汗:在行业中喜剧新人新事已经被充分挖掘的当下、在第一季已经有了高起点的前提下,第二季还能不能延续那份精彩?
伴随着《喜人奇妙夜第二季》(后文简称《喜夜2》),这些顾虑也跟着烟消云散。最能拿捏观众的,还得是这群喜人们。
就要放肆地大笑
与其他喜剧类型不同,看《喜人奇妙夜》总给人一种“不讲道理”的感觉。你很难说出来这段表演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或者多复杂的技巧,可它就是让人不自觉地跟着大笑。
这种“不讲道理”也延续到了《喜夜2》,最典型的,就是《技能五子棋》。
就个人的观看体验来看,《技能五子棋》堪称是一段“神经病式”的表演。它所设置的场景、冲突、包括人物反应,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整个故事的走向也不按常理出牌,有种“梦到哪句说哪句”的荒诞感。
同时,它又使用大量简单重复且有记忆点的句式,比如“技能五子棋 四字成语”,来加强这种超现实的荒谬。但表演中的荒谬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观众其实根本来不及去想它的情节设置合不合理,只会跟着表演者的节奏哈哈大笑。
这是喜剧创作的一种境界,而“外星从”做到了。
在社交媒体上,不难发现有很多网友试图去分析《技能五子棋》哪里好笑,它运用了什么技巧又揭示了什么道理。但大部分人分析了几句就立刻缴械投降“可能真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对上脑回路了,神经病唯爱神经病表演”。
这种“不讲道理”其实是《喜夜》系列最难能可贵的底色,当“笑”这件事被赋予太多意义,上了太多价值之后,能让人没有理由,仅仅是因为脑回路对上了而笑出来,是一种了不起。
“老前辈”高海宝和张泰维是《喜夜2》舞台上的新面孔,两位组成“海维go”为观众带来一场又唱又跳的《空城计》。
与《技能五子棋》不同,《空城计》属于观众更熟悉的,有相对完整逻辑设计的喜剧表演。前面的笑点铺垫得相当老练,突如其来的“手势舞”和“拍拍操”也很有中毒性。相信很快就会看到“好运,好运,接,接”,出现在网友的二创视频中。
《空城计》的故事其实也不复杂,以小人物 历史人物的双重视角来解构历史事件,但难得的是,它没有去强上价值,就是单纯地好笑。笑过之后,还会让你对“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有种更清晰的认知。
《旧警察故事》属于故事反转设计很妙的那一种,原本看开头,观众会很自然地觉得这是个“抓卧底”的故事,到了中间部分,又觉得可能是《无间道》的类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到了最后的反转,直接让人汗毛立起——原来“张呈”已经不在了。
这个表演属于能够让观众多次回味的,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讨论剧情,每次都能看出来点新东西。比如第一遍,你会觉得它最后的反转有点突然,张呈怎么就死了呢?但第二次再看却发现,表演中出现的很多人和张呈都没有直接对话——始终在暗示观众,他是个不存在的人。可是为什么刘局长和张呈又有对手戏呢?
台词早就揭秘了——“你精神分裂啊?”,刘局长一直在黑与白之间摇摆,而“张呈”这个形象,是仅存的良知对他的拷问。
每个小队的侧重点和叙事方式都不同,却有着一样的内核:笑本就是件轻松的事,不要用那么多厚重的概念与价值去把它层层包裹。
喜人群像量大管饱
在《喜夜1》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声音:求求节目组把“喜剧监狱”的创作日常放出来,有时候表演之外喜人们的群像同样吸引着观众。
这种诉求并不是意味着观众真的想看演员们在幕后为了舞台不断打磨的模样,而是大家对于“喜人群像”这件事,是有着强需求的。
上一季节目中,就有大量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喜团群像,比如九条命、呱呱乐、十上无难事等等。观众喜欢看喜人们在其他小队的舞台上帮忙客串,看着大家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一种“一群纯粹的人为着共同的目标连结在一起”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一季则通过表演和真人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像感。
很多观众有这样的习惯:只看表演部分跳过真人秀,而《喜夜2》则做到了让观众既关注表演,又关注真人秀。
看表演,是为了获得毫无负担的欢笑体验;看真人秀则是想看看一份份友谊是怎样生根发芽的。
比如在《喜夜2》中终于合体的土豆吕严。观众几年前认识他们时,这两位原本在观众中认知度不高的演员,凭借着超高的默契、出人意料的脑洞、以及互补的性格,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无冕之王”。
上一季土豆未能参加录制,吕严独自上阵,虽然最后的成绩也还算不错,但观众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他和土豆的合体。这一季,梦想成真,“胖达人3”回来了。
虽然“胖达人3”的舞台还没播出,但是通过先导片以及队长选人发言等片段,观众对这对黄金组合的期待值已经拉满,尤其是土豆那句“只有喜剧能够击败喜剧,朋友们”,简简单单却胜过千言万语。
这一季有许多老朋友老搭档,比如刘思维和朱美吉的“思念成吉”,也有许多老朋友新组合,比如王男和王广的“王王队”。在老搭档身上,观众看的是两个已经很熟悉彼此的人,怎样奉上一场丝滑的舞台表演;而在新组合身上,看点则是两个不同的人是怎样快速磨合,带来不同以往风格的作品。
像王男在《喜夜1》中给人的感觉一直有点小女孩,很可爱,是个团宠。特别是给“莎全莎美”作品《我来咯》做助演那次,王男完全就是可爱小手办的模样。而与王广的搭档,让观众看到了王男身上的“姐感”。
真人秀中,王男没化妆,捧着电脑疯狂敲击键盘的模样,让人幻视打工中的自己,同时也更深刻理解了王广所说的“所有事情只要她做我就会很安心”是什么意思。上一季毕业派对落幕的第二天王男就建好了文档,为了在这一季做出“一些自己想做的东西”。
当然这一季也延续了此前“喜人助演大串联”的特色,你会在不同作品中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他们时而是主角,时而是绿叶。这种“大串联”的方式,一方面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喜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友情,另一方面也能让观众更多维度地去审视喜人们的业务能力。
就像上一季的最强助演闫佩伦一样,能够托起别人的表演又不抢戏,还能让大家都记住那个“闫佩伦宇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我们也很期待看到这一季的最强助演出现。
与观众玩到一起
事物都具备两面性,喜综井喷也一样。好的是,观众能够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表演,更多有潜力的喜剧人被外界看到;坏处则是“人”的供给不足,以及在节目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产生动作变形。
那么怎样解决喜剧综艺的B面问题?《喜夜2》是个不错的观察切口,它牢牢抓住了一件事——和观众在一起。
这是一档很敢于自我调侃的节目,比如在第一期开篇,马东给观众介绍这一季的嘉宾和变化时说,“以前我们叫观众代表,但后来发现我们没法代表观众,所以今年我们叫观众不代表”。
观众不代表,直接地回应了观众的声音,而且也从某种程度上把嘉宾从“绑架”中解救出来。过去我们看喜综,嘉宾在投票之余,对喜剧的喜好都会被冠以“行业视角”而接受评判。就像马东在先导片中说的,他担心年轻人的梗自己听不懂,所以这一季有了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几位“观众不代表”。
现在他们不再代表观众了,他们就是自己,自己觉得好就是好,以更多元更包容的视角才能发现喜剧的更多可能性。这不正是回归喜综的初心吗——快乐是主观的,管它高级不高级,让人笑出来就是好东西。
除了舞台表演之外,第一期节目中演员与“观众不代表”的互动也很有笑点,同样表达了“和观众在一起”的态度。
让人印象很深刻的,是马东在没投票后,天放调侃他手紧,俩人一来一回斗了一会嘴,马东突然反应过来“你是不是嘲讽我呢”,李诞立刻接着“马老师老了好多梗听不懂”的话茬补刀:“你是硕果仅存的一登大师”。
我们喜人“疯”起来,就是这样互相捅刀的。但还是那句话,喜剧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票。
秉承《喜夜》IP的一贯特色,这一季许多表演的灵感和笑点,也是从细碎的生活观察中来。像对中年失业的嘲讽、对世界是个大草台班子的解构。观众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不爽”,在节目中变成了笑点与“爽感”。
这不就是一种最快捷高效的解压方式吗。
如前所说,舞台表演的文本不狂上价值、充分满足观众对喜人群像的需求等等,都是和观众在一起表现。其实很多时候说综N代难做,因为观众的心变得太快,实际上观众的需求就是节目制作应该走向何方的答案。
满足观众需求,不给观众上课,能够做到这两点的节目,多半能赢得观众的心。
《喜夜2》的故事刚刚拉开帷幕,还有多组实力小队没来得及登场,上一季有亮眼表现的喜人们会不会这季“回娘家”客串也很让人期待。这个秋天,不妨跟着喜人们一起,无负担地大笑吧。
ENTERTAIN
上「腾讯新闻」APP搜索:
喜人奇妙夜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围观更多精彩内容
文|金辰
| 热门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