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按钮,聆听音频朗读
作者:陈虞文
主播:谭禹荣
原标题:《九三阅兵,我也“在场”》
“你在哪儿见证了九三阅兵?”
这些天,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九三阅兵当天,民众在北京各处争相目睹受阅装备、致敬受阅官兵的场面……时隔快一周再看到这些报道,我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在阅兵开始前的晚上,我与朋友们早早来到受阅装备路过的点位蹲守,先睹为快。
那一双双焦急、期待的眼睛,那一双双紧握住相机、手机只为定格阅兵装备高燃画面的手;噢,对了,还有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欢呼……
这一幕幕在我的脑中仍在不断回荡。
“即使只能看一眼
也要来!”
9月2日深夜,由于有了之前踩点的经验,我和朋友早早就来到了点位上,没有看到其他人,正纳闷间,陆陆续续有人到达了,很快就汇聚起了一股鼎沸的人潮,再看了看时间,距我到达此处还不到半小时。
“在这里能不能看到阅兵的车队?”这是那天晚上,我被其他赶来的人问到最多的问题,被这么问让我很诧异。一番交谈下来才知道,和原本印象相反,除了许多原本就从北京各处聚集于此的朋友外,还有更多的拍友是从其他地方专程奔赴而来,有从北京附近省份过来的,还有从上千公里外的上海、浙江过来的,甚至还有前一天才从祖国最南边的省份海南匆匆而来的朋友!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一位从杭州来的大哥,他说在网上看到相关的消息后就立即订了票赶来了,刚刚找到酒店还没歇两下,就急忙出来寻找点位。交谈中,早日看到装备的急切和期待写满了他的脸上,那种热情,不会骗人。同时我还注意到,现场的很多观众,其实也没有太多专业设备,比如单反、微单相机这些,很多人只拿着一部普通的手机就过来了,可能最后拍出来的图是较为模糊的,但是自豪的心意是在的。
其实,最后装备车队进场时,车辆速度相对较快,每一个装备观众能看到的,也就短短几秒钟,同时也可能因没有站在前排,只能看到一瞬而过的场景。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没有打消现场观众的热情。尤其是对那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即使在北京几日要有额外的开销,还是一定要亲临现场感受,一眼、哪怕只能看一眼,也一定要亲眼见证祖国国防事业的蒸蒸日上!
那一天,我们都是
快乐的“军盲”!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从2日21:20一直兴奋地站到了3日0:15后;突然,人群中爆发一阵惊呼,“来了,他们来了!”装备之多,目不暇接,原先还在聊天的人群立即切换成“记录模式”,纷纷变身“战地记者”,举起手机、相机不停拍照,“咔嚓”的快门声和“真棒”的欢呼声、赞叹声在空气中激荡交汇成一片热浪。
9月3日中午,受阅部队返回前,大家已经在点位上早早等候了。图自文章作者及观众
一位住在附近的16岁小军迷令我印象深刻,别看人不大,这次已是他亲眼见证的第三次阅兵了!在车队没来前的交谈中,他对之前阅兵出现的装备如数家珍,各种性能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当车队进场后,望着和以往阅兵迥异、差别巨大的全新装备,他表示,“我的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
其实,不止是他,现场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无人潜航器、高能激光武器、无人炮塔新型坦克、“惊雷-1”型空基远程导弹……这些完全颠覆传统观念的全新装备,哪个能让人反应过来呢?
万万没想到,它居然是东风-61!图自文章作者及观众
尤其最后出现的原本类似东风-41的“大家伙”,当晚终于揭开了东风-61的神秘面纱,现场拍友们看到编号,一齐发出了“牛啊”的欢呼,那赞叹的声浪坚定干脆,过后不带任何“解说”,因为已无法描述。
3日晨的阅兵结束后,大家又在点位欢送受阅部队返程,再见“大家伙”们,依旧心潮澎湃,这时我根据凌晨的见闻激动地向新来的小伙伴们解释这一切,其实,过后我知道很多都说错了,就像网友们说的,那一刻,军迷都变“军盲”了。但是,我愿意做这样的“军盲”,我下次还想做这样快乐的“军盲”!
“阅兵的后劲真大啊”
快一周了,我的心依然无法平静。
他的笑,仿佛盛满了盛世的阳光。图自文章作者及观众
许多片段还是那样的清晰,想起那一天受阅部队进场时,我们朝大巴挥手,呼喊着“加油”的期待,他们退场时我们隔窗再次挥手告别的那份不舍;想起了空中编队在上空向天安门方向飞去时,“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让观众爆发的阵阵欢呼;还想起了现场天南海北可爱的朋友们,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独属于中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双向奔赴的9月3日。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图自文章作者及观众
我沉浸在这些回忆当中,依然不愿醒来。
是的,今天又是阅兵戒断失败的一天,“天安门广场外面看阅兵,也很壮观!”
下次,我还会来!
陪你·成长
九三那天
你在哪看了阅兵?
快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你的故事吧!
编 辑|韩志博
责 编|孙小千
审 核|牛晓乐
值班编委|钟亚楠
作 者|陈虞文
主 播|谭禹荣
制 作|青年文摘杂志社
栏目编委|许文立 孙小千付 江 邱叶芃
图片来源|文章作者及观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