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台风让民进党当局原形毕露,造成岛内几十人死亡失联,彻底暴露民进党低能的说到底..

台风“桦加沙”虽未直接登陆台湾(真是登陆台湾,死亡不知道得多少人了),但外围环流引发的暴雨导致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堤,造成14人死亡、31人失联的严重灾情。台当局因多重失职引发强烈民愤,具体原因如下:

一、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严重滞后

1.风险误判与决策拖延

堰塞湖早在7月台风“韦帕”过境时已形成,但台当局农业部门8月评估称“无立即溃堤危险”,仅承诺“自然溢流”。直到9月21日台大防灾团队警告溃坝影响将远超预期,当局仍未采取紧急措施,导致民众错失撤离黄金时间。

2.撤离指令混乱与执行不力

灾害发生前,撤离人数从300多人骤增至8000人,但花莲乡公所人力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逐户通知,且避难场所不足,部分居民被迫选择“垂直避难”(待在自家二楼),但洪水深度远超预期,最终酿成惨剧 。更讽刺的是,乡立图书馆在洪灾时铁门紧锁,居民被迫破窗避难。

3.预警系统形同虚设

部分灾民表示未收到任何撤离通知或警报,而台当局灾害应变中心发布的失联人数在46至152人间反复变动,数据混乱直接影响救援调度效率。

二、政治内斗与责任推诿

1.勘灾现场爆发激烈冲突

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卓荣泰与国民党籍花莲民代傅崐萁在灾区指挥所当众争吵,卓荣泰指责地方撤离不力,傅崐萁则痛斥当局长期忽视堰塞湖风险,双方两度激烈交锋后,卓荣泰竟直接离场。这种“内斗第一”的表现引发民众强烈反感,网民痛批“遇到灾害第一要务竟然是打压政敌” 。

2.甩锅地方与绿媒抹黑

民进党通过绿媒散布“花莲县长徐榛蔚人在岛外”等不实信息,试图转移焦点,但事实是徐榛蔚当时正在协调救灾。台当局更声称“跨部会小组已分工,但花莲县仅派无权人员参会”,但遭地方反驳“中央未提供实质协助”。

三、基础设施脆弱与灾后重建低效

1.防灾工程长期缺位

马太鞍溪桥在洪水中被冲断,暴露出桥梁设计标准不足;全台3000多座防洪水门因预算被删无法操作,增加淹水风险 。此外,花莲县排水系统老化,导致积水点多达51处,灾后数日仍有46处未退水。

2.电力与民生恢复缓慢

台风导致全台1.4万户停电,花莲县2871户停水,但台当局抢修进度滞后,对比大陆广东在台风登陆24小时内恢复90%供电,形成鲜明反差。灾民抱怨“政府只会开记者会,不见实际行动” 。

3.救灾物资分配不公

南部暴雨期间,曾出现“全村仅一箱泡面”的荒诞场景,而台当局却将10亿新台币救灾预备金挪用至政治罢免行动,引发公愤。花莲灾后,民间捐款被地方政府用于补助观光业,而非直接救助灾民,进一步激化矛盾 。

四、历史积怨与治理信任危机(民进党搞斗争可以,推诿责任的能力一流)

1.多次灾害应对不力

从2009年“莫拉克”台风“灭村”到2024年“山陀儿”台风误报雨量,台当局救灾能力长期受质疑。此次“桦加沙”事件中,赖清德此前宣称的“全社会防卫韧性”论坛被讽刺为“空谈”,民众痛斥“民进党整天忙内斗,其他事都没做” 。

2.对比大陆凸显治理差距

广东在台风登陆前启动“五停”措施,转移百万群众,并通过无人机、“龙吸水”排水机器人等科技手段高效救灾,而台当局仍依赖传统人力,效率低下。岛内网民感叹“对岸没有民进党,所以能迅速恢复” 。

五、舆论与社会情绪激化

1.社交媒体声讨浪潮

岛内PTT、脸书等平台上,“堰塞湖”“内斗”等话题刷屏,网民痛批“民进党把救灾当选举战场”“拿民众生命政治作秀” 。网红“馆长”陈之汉在直播中哽咽质问:“台湾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子?”引发广泛共鸣。

2.民众对“台独”路线的不满

台当局将大量资源投入军事“抗中”,如采购“直飞冲绳”的逃生直升机,却忽视民生防灾。有灾民直言:“与其花钱买武器,不如修好排水系统!”。

台风“桦加沙”暴露出台当局(台独民进党当局做事能力低下,抹黑政党和作秀能力一流)在灾害治理中的系统性缺陷:预警机制失效、责任推诿成性、基建投入不足、民生保障缺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民进党长期将政治斗争置于民众福祉之上,导致社会信任严重流失。正如岛内媒体所言:“这场灾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官僚主义和政治操弄的必然结果。”

果然,好一个“民主自由”下的病态制度和社会面貌,当然,井底之蛙自己的选择,确实罪有应得!看看,癞蛤蟆那群人的低能表现(作秀都不会),湾湾社会好好反省反省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