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08 购买海外仿制药:京东之外的新选择!
联系V信【50051246】
进口药如何买对不买贵?
每到秋冬交替或者开学季,支原体肺炎就容易“卷土重来”,不少家长在去年秋天的那一波集中爆发后开始格外关注:阿奇霉素还有用吗?听说进口药更靠谱,可去哪儿买?
今天就从医学角度,把这些问题聊明白。
一、阿奇霉素真的没用了?
阿奇霉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简称MP)感染的常规用药之一,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23S rRNA,从而抑制其蛋白质合成,起到杀菌作用。因为口服方便、儿童适用、相对安全,它曾长期是针对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武器”。
但时代变了。现在的阿奇霉素,正在遭遇一个现实问题:耐药。
来自2024年发布的《中国专家共识: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英文版)》汇总数据显示:北京市2008—2012年间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90.6%(280/309);2010—2012年为88.3%(181/205),其中儿童耐药率高达94.3%(83/88);2016—2019年依旧维持在90.94%(1386/1524)。2021—2022年,北京市住院患儿中耐药MP比例更是高达92.7%(482/520)。上海的情况也不乐观,2005—2008年间耐药率为83%,2008—2009年上升至90%。【1】
更扎实的证据来自2024年1月发表在《The Lancet Microbe》上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分析了179例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样本,发现耐药性几乎与流行株型绑定,特别是P1-1型EC1与P1-2型EC2分型,与典型的大环内酯耐药突变(如23S rRNA上的A2063G)高度相关。
这个突变点意味着什么?阿奇霉素原本是精准“卡”在细菌核糖体上的,但突变让这个结合位点发生了构象改变,药物像钥匙对不上锁——自然失效。
所以说,阿奇霉素“失灵”不是个别事件,而是一种正在广泛发生的现实。
但这里要划重点:“耐药”不等于“全无效”,目前还在用阿奇霉素,是另有考虑。
二、支原体感染为啥还在推荐阿奇霉素?
看到耐药率这么高,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那干嘛还开?是不是药不够先进,没跟上节奏?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仍被列为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等。这是国家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明确给出的治疗路径。
这背后有两个关键逻辑:一是经验积累,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儿科感染治疗中使用历史最久;二是因为常年使用,对于副作用了解清晰,尤其是在8岁以下儿童中。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虽对MP敏感,但有软骨发育毒性风险,禁用于未成年人;
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虽然同样可以针对支原体,但同样可能有牙齿发育副作用,建议是8岁以下慎用。
因此,最新版指南建议: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等)为MPP(支原体)的首选治疗。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2】
也就是说在临床上,面对不同的情况会特殊情况应对,需要给家长告知的那种,但从副作用风险来对比阿奇霉素依然是首选。
那么阿奇霉素“到底有没有效”?关键在于识别。
在2023年诊疗指南中,已明确提出“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念【2】:
指在接受规范阿奇霉素治疗72小时后仍持续发热、影像学无改善或加重者,应高度怀疑为耐药菌感染,需要及时调整方案。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死磕”阿奇霉素,而是给予一个经验性的窗口期:
如果72小时内退热明显、症状缓解,就继续;如果无改善甚至加重,就迅速调整,避免发展成重症或引发后遗症。
所以临床使用阿奇霉素,并非盲目坚持,而是一种基于儿童群体药物风险与经验疗效之间平衡的“先试、后判”策略。
家长们看到“推荐用阿奇霉素”,不等于“只推荐它”,而是在有限选择下、给孩子更加合适的那一个。
三、以前直接能买进口药去哪了?现在怎么买才靠谱?
很多家长其实都有类似的回忆:早些年小孩子感冒发烧去医院,经常能开到一款大家耳熟能详的阿奇霉素口服混悬剂,外包装清爽、进口批号清晰,也常说“这款效果比较稳”。
但目前很多原研品牌药物逐渐从医院“隐退”了,指南还是那个指南,病原体还是那个病原体,特别是在年幼、反复感染、对药物不良反应敏感的患儿身上,阿奇霉素依然是8岁以下的儿童一线用药。【2】
那问题来了:我们去哪儿买?
这也是在进口原研药退出医院后,大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一开始还是早些年的传统观点,认为现在购买进口原研药是不是只能得去药店碰运气?是不是又卖的很贵?但现在其实早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这两年正规平台线上化越来越普及,像美团买药自营大药房这样的自营渠道,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优先选择。我自己也特意在几个主流App上对比过几款不同剂型的进口阿奇霉素的价格,说实话,这家的价格确实是“全网低价”水平,而且也不用薅券、不用拼单,直接就能下单,不用那么费脑子,讲道理都已经忙着给孩子买药的时候还要去费脑子比价格真的是很闹心的事情。
同一品种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区别,以及价格为何相差这么多?
原研:有一个想法,做出东西,不成功,浪费一个成本,第2次还不成功,又浪费一个成本,直到第一万五千次,终于成功了。
仿制:照着上面的做,一次成功。
原研成本是仿制的一万五千倍,但人家原研药单价也没说要卖仿制药的一万五千倍啊,所以说仿制就是偷。
进口药如何买对不买贵?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一个药,阿奇霉素。
打工真的会让你更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从机制上说,打工导致的压力,会促进皮质醇的上升,这个我们之前说过了;
而皮质醇呢,会引发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分布变化[1],导致我们免疫力变化,抵抗力降低。
瑞典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工作压力与瑞典成年人感染风险之间有明确关系,工作需求较高的个体比普通工作个体感染风险高13%,其中主要就是上呼吸道感染[2]。
上呼吸道一感染,你就会出现发热、疼痛以及一系列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而且这病还是会传染的,不仅导致自己因病缺勤,整个家庭正常生产生活受影响。
作为一个精致的打工人,我们家里是常备阿奇霉素的。
阿奇霉素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广谱抗菌,能够有效覆盖社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除此之外,阿奇霉素还能有效治疗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这一点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所无法做到的。
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头孢菌素对它们无效。相比之下,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这种机制使其对多种病原体(包括非典型病原体)都有效。
阿奇霉素第二个特点,就是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它半衰期长,组织穿透力强。所以治疗周期较短,给药间隔长。
这也是阿奇霉素的一个优点,给药方法简单好记,适合那些容易忘记服药的打工人。如果要吃,你可以把药和出门必须带的钥匙放在一起,出门前就能看到,避免漏服。
阿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药物在扁桃体等组织中的浓度高[3],扁桃体炎也是上呼吸道感染中较为高发的一种。在另一个大型打工国度印度,有一项研究显示,在接受阿奇霉素治疗5天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咽痛患者比例从95.8%降至10.4%,因病缺勤率从47.9%降至1%!!!!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你赶紧好了回去打工,只是假如我们刚好假请了,病刚好也好了,这病假是不是一下变成公休假了?
对于老人,小孩,以及打工人,尤其是不能缺勤,或者担心收入影响工作进度、收入的人群,可以选择它。不过这个药不是那么好买的,比如2023年齐鲁晚报就报道了原研阿奇霉素一药难求的问题[4]。就算现在我们去药店,经常会被告知这个药没有了,只能买其他牌子的。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精准的买到原研阿奇呢?又怎么避免因为得病等不了,不得不高价买呢?
这就要做到未雨绸缪,西安交大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研究团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到上呼吸道感染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2019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例数达172亿,且从1990年到2019年发病率保持稳定[5]。
如果我们提前买,就可以网购。网购平台的东西,价格浮动不会像线下那么大,而且很多都是正规渠道的,像我美团自营大药房,它通过与全球各大药企合作,确保我们能够购买到正规、高质量的进口药物,价格也是全网低价,不会随意波动。
美国「围堵」中国药企,对医药行业有何影响?
其实美国围堵算不了什么,跟医保局和卫健委比起来,美国就是弟弟。国内的药企在一轮轮的集采之后,不破产就是好的了,你还指望他们掏钱搞研发?好不容易研发出来,国谈的大刀再一刀下来,你死不死?还没死的话,不要紧,国谈药医院基本只临采,想大卖,医保局卡不死你?反正医保的钱从来就不够,不够就罚医院,医院越来越倾向于话疗,大夫们陪你唠唠嗑,用点几块钱一支的集采药拉倒。给你用好药新药是不可能的,用的越多,医院赔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