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银行罢工争4.5天工作制,我们能指望吗?
休息是奢望,罢工是远方
听说韩国银行员工最近闹罢工了,要求每周工作4.5天,加薪3.9%。消息传来,国内银行圈一片哗然——人家已经在争取两天半休息了,我们却还在为正常下班发愁。
这场9月26日的罢工虽然参与人数不如预期,但意义非凡。这是韩国金融产业劳动组合精心策划的行动,从8月初就开始布局,9月1日投票表决,16日决议,26日行动,步步为营。
说起来,韩国银行业向来有争取休息的“光荣传统”。2002年,正是银行业率先试行双休制,2004年才推广到全国。如今,他们再次身先士卒,要为全国争取4.5天工作制。
欧洲银行:天花板就在那里
其实,与其羡慕韩国,不如直接羡慕欧洲。德国、西班牙的银行,早上9点开门,下午两三点就关门。有的银行甚至某天只上半天班。
在欧洲银行,员工上班期间可以去喝咖啡、接孩子,还能和客户聊家常。中国人去了反而不适应——太努力会被同事排斥,领导还催着你休完年假。
中美银行:卷出新高度
相比之下,中美银行业堪称全球最卷。
华尔街投行周平均工作超50小时,甚至60小时。
去年5月,一名35岁银行员工为200亿美元并购项目,连续数周每周工作超100小时,最终猝死。
8月,富国银行一名60岁员工死在办公室,几天后才被发现。
国内的银行人呢?早八晚八是常态,周末加班不稀奇,节假日营销更逃不掉。压力大、时间长,收入却未必匹配。
我们为何沉默?
韩国员工敢罢工,因为有真正能撑腰的工会。
我们呢?
银行业高度同质化竞争,“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现实,让多数人选择沉默。
可能的前路在哪里?
面对现状,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或许大规模的罢工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为改善银行业工作环境努力:
一是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通过银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工作强度标准,避免银行间的“底线竞争”。
二是完善劳动保护监管。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业加班情况的监督,确保员工的休息权得到保障。
三是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银行管理层应认识到,过度内耗不是长久之计,员工幸福感和客户满意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四是员工自身的觉醒。不再盲目接受各种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学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拒绝无底线的工作内卷。
改变从哪来?
4.5天工作制对我们太过遥远,但微小的改变正在发生:某股份制银行的弹性工作制,某城商行的任务导向型考核……这些或许就是曙光。
一位刚离职的银行朋友说:“离开后,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活得像个正常人。”
工作的目的是生活,而不是相反。韩国人的罢工未必能成功,但至少发出了声音。而我们,是继续做沉默的牛马,还是开始寻求改变?
每代人都该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今天我们对合理工作制度的每一次发声,都是迈向正常生活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