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榕江暴雨洪涝救援,抢险救灾 先锋力量 | 洪流逆行,大爱无疆——麻江救援队榕江战..

2025年6月中下旬,贵州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暴雨期来了。老天仿佛忘了关上它的下雨开关,连日暴雨不断,似乎要把前两年的雨水一并还给大地。雨滴砸在大小河面,溅起千万个沸腾的水泡。6月21日,榕江水位超警戒线1.3米,县城没有进水。6月24日凌晨1点57分, 榕江县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II级。当天中午12时,应急响应紧急提升为I级。洪峰第二次来袭,超过保证水位5.21米。24日清晨7点左右,洪水突破滨江大道河堤,开始涌入城区。

一、闻讯而动,百里驰援

“榕江县城告急,需要各县(市)紧急支援”。消息传来时,麻江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罗辉坤正在参加会议。听到“榕江”这个熟悉的名字,他手中的圆珠笔在笔记本上顿住了。县里随后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组成救援队赶赴榕江参与抢险救灾。“我来带队吧,我对榕江的情况比较熟悉!”他蓦然起身,声音带着义无反顾的果敢——这个在榕江工作过十三年的汉子,比会场里的人都更清楚榕江这三条江的脾气。

6月24日晚,来自麻江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党员干部、基干民兵组成麻江县援榕抗洪救灾队紧急集结,整装待发。州应急指挥部发出指令,所有支援队伍先原地待命,等候通知再出发。第二天下午,在接到指令后,246名援榕队员以及6台铲车、9台渣土车、5台洒水车,连同数十台机动泵、油锯、对讲机,数百把铁锹、手电、扫帚,带着“自带后勤,挤住集体宿舍,绝不给榕江添一丝负担!”的承诺,奔赴榕江。

直击榕江暴雨洪涝救援

天灾阻路。因持续暴雨诱发山体滑坡,厦蓉高速上的排洞大桥坍塌,救援队不得不绕道行驶,130公里的行程被迫绕道至220公里。车队碾过积水飞驰,车厢里,救援队员在颠簸中抓紧休整。第一辆车的副驾驶座上,罗辉坤一直凝视着被暴雨模糊的车窗,在心里问了无数遍,此刻的榕江变成什么样子了?“罗县,先吃点东西补充体能?”联络员递来面包。“我不饿,分发给大家”,他摆摆手,“过了前面那道岭,离榕江就近了。”

抵达榕江已是晚上八点。此时,洪水已退,尽管全城停电,但借助手电筒的光,可以看得到满目疮痍。洪水冲堆起来的杂物横七竖八,一片狼藉。水退后的淤泥,毫不留情地将能侵占的地方都覆盖了。他们的战场是榕江县城第6、9、11网格片区,也即古州路、兴隆街、环城路、南门口环线主干道,体训中心至民中坡脚路段,中恒学府至大都汇路段和县医院路段,涵盖了县城的大十字和场坝社区。这是榕江县城的老城区,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没有多余的休整,这支队伍席地捧着盒饭吃下后便立即投入战斗。

二、故地战“淤”,泥泞冲锋

队长罗辉坤带着骨干队员连夜视察了需要清淤的区域。通过现场摸排,详细掌握了道路堵塞程度、淤泥垃圾堆积厚度与范围、公共设施损毁状况、泡水车辆数量及分布等第一手资料。当他的雨靴陷入古州路上的淤泥时,熟悉又陌生的街景让他喉咙发紧。这里曾是他步行和骑着摩托车反复走过的社区,也是榕江县城众多商铺、住户林立的区域。如今淤泥没过雨靴的一半,被洪水泡胀的各类物品还在污泥里挣扎,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腥腐气息。街上两边的房屋里,不时传来叹息声……“完了,家里的家具电器都被水泡了,停在门口的电动车也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天菩萨,没有水,没有电,怎么办啊”。“张大伯,这是政府发来的矿泉水和面包,现在有好多救援队来帮我们,通电通水不会很久的”。网格干部和社区干部一边排查险情,一边上门给群众送物资。

“天灾,太无情了”眼前这一切,让他只想着怎么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干净,怎么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他不想有一分一秒被耽搁。罗辉坤闭上眼,昔日的场景闪过脑海,随即转化为更加坚定的战淤决心:必须快,更快、最快!快速思索了三分钟后,他果断部署:采取划分网格划分区域的方式,将救援队分三班轮转,昼夜不息!时间安排紧跟着总攻的节奏,不让宝贵的灾后重建有丝毫的延误。

“罗书记”!一声呼唤穿透黑夜,社区主任老王蹚着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奔来,两人相握的手上都沾满了污泥。罗辉坤曾经在城关镇工作,任党委副书记。很多社区干部、村干部都习惯叫他“罗书记”。

“真的是你啊罗书记,我听到你的声音,还以为是在做梦。”老王激动地攥着罗辉坤的手。

“老王,家里还好吧?有没有受灾?”,罗辉坤关切地问道。“家里一楼被水漫到一人多高,厨房全部遭殃。还好家里的人都没事,二楼也没进水,还算有个休息的地方”,老王的语气很轻松,显得很豁达。罗辉坤知道这位老主任,工作上尽心尽力,遇到再难的事也总是轻描淡写。

“罗书记,你这是过来……?”,“我带队来支援榕江灾后重建,我们有200多人,准备分在几个网格”。“太好了,年轻的老书记,谢谢、谢谢,有你来支援我们,我们心里就更踏实了”。在古州镇工作的时候,罗辉坤就被大家称为“累不垮的牛”,精力充沛,加班加点是常态。工作上雷厉风行,赏罚分明,不苟言笑,年轻的小同事们给他取了个外号“罗阎王”。工作之余,对镇、村(社区)干部都很关心,熟悉每位干部的情况,遇到困难总能及时帮助解决。

清淤战斗打响了。救援队员赵朝凯回忆:“淤泥最深的地方能没过膝盖,有的地方还混杂着碎玻璃、钉子和铁丝等尖锐物,有些物品经常要徒手清理,但没人喊苦喊累。”

直击榕江暴雨洪涝救援

三、后方送餐,心手相连

同一时刻,7公里外的小堡村。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袁仕涛、副支书陈宏亮、副主任袁再坤以及其他村干、组干、党员、群众代表正在开会商量对口麻江救援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接到重要任务,袁仕涛跟两位老村干商量后,紧急召集大家开会。不到20分钟,村委会就坐满了人。会议室外还在下着雨,室内的节能灯在静谧的夜亮得刺眼。袁仕涛裤脚湿透,急匆匆走进来,胶鞋在水泥地上留下清晰的泥印:“麻江的救援队有246人,他们今晚一到榕江就开干了。接到县里通知,麻江队在榕江期间的伙食我们村全包了,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好,他们辛辛苦苦赶来支援榕江,我们应该把伙食搞好,才对得起他们。”坐在门边的副主任袁再坤激动地说。

长条桌周围立刻热闹起来。“我家里有几堆柴可以拿来煮饭菜”,三组的袁大嫂猛地站起来。“我家田里有豇豆,明天早早地我就去摘来”,二组组长接过话。独居的杨大伯摸索着从布包里数出零钱,“这是我卖废品的钱,凑来买点菜给救援队。”

坐在左手边的副支书陈宏亮翻开笔记本,写下“麻江救援队盒饭”一排字,又特意在下面重重划了一道线。“我们可以分成两个组,一组负责买菜,一组负责在厨房打杂。厨师还是得请我们村的周大厨和张大厨来掌勺。明天早上6点,在村委会门口集中”。

话音刚落,年轻党员们已经在微信群里发起了接龙:麻江救援队246人来支援榕江灾后重建,大家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就出车拉物资,6月26号早上6点到村委会集中。霎时间,大家的手机里不断传来信息提示的“滴滴”声,不一会儿就接起了长龙……

第二天清晨,6点不到,村委会门口已经堆起小山似的物资。妇女们围着临时搭起的切菜台,菜刀在案板上剁出整齐的节奏;男人们扛着矿泉水装车,电动三轮碾过水泥路,轰鸣声不断。袁仕涛听到手机里不断传来信息提示音,她掏出手机,村里的微信群里,消息仍在不断跳动,一条条“加我一个”“马上到”“我家还有莲花白”“我家有南瓜”的信息,像一股股涌动的暖流。她对着手机发了条语音:“谢谢大家。”雨幕里,县城上空传来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各路救援队员们还在继续着昨晚的工作,和这边的锅碗瓢盆声,融合在了一起。

上午10点,雨停了,太阳迫不及待地跑出来凑热闹。村民们自发提来的米、油、蔬菜瓜果等后勤物资,被细心码放在阴凉处或盖上了遮布,堆放得满满当当。灶台旁,妇女们围着几口烧得通红的大锅,脸被灶火烤得通红。厨师老周和老张手中的锅铲快速翻炒着,锅里升腾的热气扑面而来,每一次呼吸都裹挟着厚重的油烟味,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负责统计捐款情况的陈德忠,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登记好了每一笔捐款,“截至今天早上10点,一共收到28000元,后续还会有”。

11点半,村委会门前的水泥地被烤出了热浪。350份盒饭整齐排列,已全部打包装好,静候着送往麻江救援队的手中。

四、洪流有尽,大爱无疆

6月27日,麻江救援队在榕江的第三天。

天刚透亮,罗辉坤就交代联络员今天之内要给小堡村送上买猪肉的12000元。他反复叮嘱,“我们不能给群众添负担,必须把买猪肉的钱交到小堡村”。

中午,罗辉坤带着几位满身泥污的队员来到小堡村,他们特意过来向这个“后方食堂”表示感谢。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破防:烈日当空,临时搭起的棚子下,热浪翻腾,油烟还未散去。村里的大妈大姐们肩搭毛巾,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却一刻不停。旁边两张拼起的大桌子上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饭盒,她们动作娴熟地分菜、打包,把一份份盒饭装进纸箱里,堆放整齐。男人们穿梭着,将带着柴火温度的盒饭、一箱箱饮用水,还有村民送来的西瓜搬上皮卡车。村民们自发捐送的米、油和瓜果蔬菜,已堆积如山。那一张张在高温下晒得通红、汗如雨下却专注无比的脸庞,那一车车凝聚着滚烫心意的物资,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直冲眼底,罗辉坤感到眼睛无比酸涩。

直击榕江暴雨洪涝救援

这时,副支书陈宏亮看到了罗辉坤和几名队员,他把肩上的水放到车上后,一边搬来几张凳子,一边打招呼。“罗书记,你们来了。先坐下歇歇吧,我们装完这些盒饭、水和西瓜,马上就给队员们送去。”罗辉坤快步迎上前来,紧紧握着陈宏亮沾满汗水的手。“你们辛苦了,老陈。天气这么热,大家把饭菜做出来太不容易了。”陈宏亮摇摇头,“全靠你们和各地的救援队来帮我们榕江,你们每天通宵达旦那么辛苦,我们做这点饭算什么啊。”

小堡村的村干和群众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牛皮信封纸袋装着的东西不知什么时候被悄悄塞在了村委会二楼的办公桌上。信封上赫然写着:小堡村后方食堂猪肉款,最下方是一排小字,麻江县救援队。袁仕涛等人发现后,现场马上沸腾了。“这个钱我们不能收,麻江救援队不辞辛劳地来帮我们榕江,我们能为他们做点盒饭是应该的。”“对,不能收,马上退回去”。“赶紧退,肯定是刚才罗书记他们拿来放的。哪有帮了我们的大忙,还要他们掏饭钱的道理!”村民们都很激动,仿佛迟退一分钟,都会对不住来帮忙的麻江兄弟们。

当天下午,村支书袁仕涛、老党员陈德忠揣着牛皮纸信封找到麻江救援队。“麻江同志的心意我们领了,”陈德忠把装钱的信封按在桌上,“但买猪的钱必须退!你们是来救我们榕江的恩人,我们做几顿饭,哪能收你们的钱?”罗辉坤看着桌上的信封,赶紧伸手按住陈德忠的手腕,沙哑的声音带着急,“我们来救灾是本分,哪能给村里添负担?我们吃了这么多天饭,顿顿有肉有菜。这钱要是退回来,兄弟们都不安心。”

“我们榕江受灾,好多外地人送来爱心物资,好多救援队赶来帮忙。我们村有机会给救援队做饭,怎么能要钱?伙食都是村民凑钱凑米凑菜的,都说要感谢你们。”陈德忠打开随身带过来的一个小本子,“这是我们村捐款捐物的台账,你看。这钱你们再给,就是真把我们当外人了。”

袁仕涛也打开手机微信群,让罗辉坤看群里的接龙消息。“6月26日,张翠芳捐莲花白100斤”“李桂英送鸡蛋30个”“陈老发送来南瓜500斤”“我可以开我家车子运送物资”……罗辉坤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到袁仕涛和陈德忠眼里的执拗,又想起村委会门前那些挥汗忙碌的身影,他最终松开了手,“好,这份情谊,我们收下。我代表麻江救援队多谢大家了。”

这一天深夜,一位队员在沾着污泥的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救援队出动242人,抓机2台,装载车6台,清运车8辆,洒水车5台。主要清理完成了兴隆街至二小,二中坡脚到民中坡脚,县医院至兴隆街路段垃圾,冲洗县医院,清理垃圾1700吨。我们的队员和清运车不知道往返了多少趟,已没人记得请。

直击榕江暴雨洪涝救援

五、汗洒长街,情留榕江

“多工作一分钟,榕江群众就早一分钟恢复生产生活”,这支救援队不停奋战在榕江的街头巷尾。汗水、雨水,混着泥水,在没有电的黑夜,只有手电筒与坚韧的意志在遍地淤泥中发光。

罗辉坤站在一个个被清理干净的街口,看着队员们埋头苦干的身影,感到既心疼又骄傲。“这真是一支非常团结、非常给力,而且作风强纪律严的队伍。”他安排的是三班轮转,可总有人“不听指挥”。

王庆烨就是那个“排头兵”。这个杏山街道的汉子,铁锹挥得比谁都狠,胶鞋陷进淤泥里每次拔出来都着声响。罗辉坤几次见他偷偷甩手——连续高强度作业让他的手掌磨出了好几个血泡,水泡破了就贴上创可贴,汗水、泥水浸透伤口时疼得钻心,他却从没吭声。劝他歇会儿,他反倒举起满是老茧的手咧嘴一笑:“这点疼算啥,早一天清完,老乡们就能早一天回家。”

还有胡卓义。从谷硐镇来的小伙子,每天必须干足17个小时,每次轮班回临时宿舍点名他都“缺席”,罗辉坤总能在凌晨的网格找到他。榕江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在深夜的街头遇到他,隔着屏幕,他依然微笑着为榕江鼓劲:“加油榕江!”

让罗辉坤“无奈”的还有董佳佳。退伍老兵管着3台装载机、6辆清运车,每天7点准时起,凌晨2到3点才回到临时宿舍。罗辉坤强行“命令”他休息,结果第二天,又总能在车辆的轰鸣声中看到他。家里的小宝宝天天发语音催他“爸爸为什么不回家?”,这个不称职的爸爸却选择继续留下,“爸爸在保护更多小朋友的家”。

首批救援队伍返程那天,罗辉坤挨个点名——还有43人,执意要留下。“我们把榕江当成第二个家。”他们异口同声回答。罗辉坤想起了每天在清淤现场说得最多的话,“同志们,我们再加把劲。榕江有难,我们支援是责任,更是兄弟情谊!麻江与榕江心手相连,此战必胜!”

是呀,榕江,是队员们的第二个家。回到麻江后,罗辉坤总会提起,救援队伍能坚持下来,一半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信念,一半是榕江群众的支持鼓劲。小堡村的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准备,每天送来的盒饭总会比队员人数多出一百来份,他们说救援队干的是重体力活,一份盒饭哪能吃得饱。同时让队员们感动的,是城区群众的自发支援,“家里清理得差不多了,现在也到我们本地人来干活了”。更有一位没车的大姐特意去借车买来西瓜,含着泪对队员们说“你们辛苦了”。

7月3日凌晨2点,当最后一车淤泥驶出城区,满身泥浆的队员们瘫坐在刚清理好的人行道上。不到5秒的时间,静寂的夜里,不知谁的鼾声率先响起。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最终汇成一首疲惫的交响曲,在打扫一新的街头上空久久回荡。此情此景,罗辉坤哽咽了,转头对身边的易佑文低声说道,“弟兄们太累了,让他们眯10分钟再叫醒来回宿舍。”

在连续7天7夜的高强度作业中,救援队员们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白天顶着烈日,晚上借着应急灯光,用铁锹一铲一铲清理,用双手一件件搬运。队员赵朝凯记下的一串数字无声诉说着这场战役的艰辛:历时7天7夜,累计清运垃圾9200余吨,清洗路面5公里,清理泡水车60余辆,搬移摩托车200余辆。

早上10点,罗辉坤第三次来到小堡村。这一次,除了要当面再跟小堡的村民们说感谢,还要给他们送上锦旗。村民们听说救援队今天要返程,罗书记要来村里跟大家告别,便纷纷在村委会门前集合等待。罗辉坤展开红绸金字的锦旗,“风雨同舟见真情,后勤保障暖人心”十四个字在阳光下灼灼生辉。“在榕江的7天7夜,我们不仅清理了淤泥,更收获了最珍贵的情谊。感谢小堡村村支两委,感谢大家,谢谢你们!”“为了感谢小堡村对我们救援队的后方支持,我代表麻江县,将12000元捐赠给小堡村。大家就收下吧,不要再拒绝了。祝小堡村以后发展得越来越好。”罗辉坤声音沙哑,却力道十足,这满满的感激和恳切让村民们无从拒绝。袁仕涛接过锦旗的瞬间,人群里掌声如潮。

当天下午,清淤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首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在完成任务后开始返程。

返程车队启动时,罗辉坤深情回望这片土地。都柳江在阳光下泛着金波,依然不管不顾,奔流向前,似乎忘了刚刚给古州城(榕江,旧称“古州”)带来的创伤。沿途送行的榕江群众,边喊边抹泪“救援之恩,永世不忘。英雄凯旋,一路平安”“贵州村超欢迎您”……人群里不断往车队塞来鸡蛋、糯米饭,还有西瓜……不知不觉,罗辉坤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用力向车窗外挥手,“加油榕江,加油!”他想起17年前初到榕江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洪水退去的榕江正努力恢复往日的烟火气息。那些烈日下的黝黑脸庞,那些挺直的腰板,在两次遭受洪灾的土地上筑起了一道道“中国脊梁”。后方临时食堂升起的袅袅炊烟,一车车带着榕江温度的盒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铁锹丈量了担当,盒饭盛满了情长——我们看见了一个民族最伟大的模样:大灾面前,同舟共济、休戚与共。无情天灾的冷酷,都被守望相助之情焐成了人世间的暖。

后记:麻江救援队返程了,还有43名队员继续留在榕江作战。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也还有队员主动“落”在了榕江。爱心在接力,小堡村的任务也还在继续。截至7月10日,这个不足300户的寨子,总共做出了9100份盒饭。(作者:陈开源 榕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来源:云若倚风4575

一审|龙凤 二审|吴本银三审|王泽终审|石俊辉

投稿邮箱:lmmjtg@126.com

大家都在看

直击榕江暴雨洪涝救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