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无需雇主担保的K签证,让国内舆论场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为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中方决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这标志着中国普通签证类别正式迎来第13名成员。
这项10月1日实施的新政策,旨在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来华提供更多便利。
然而,这片旨在招揽国际人才的橄榄枝,却在舆论场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争议——不少网友直言这是“拍脑袋决定”,甚至调侃“中国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移民国家”。
什么是K签证?
简单来说,K签证就是中国新推出的专门给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签证,全称是“青年科技人才签证”。
这签证最大的亮点就是——不用中国雇主担保!也就是说,不需要提前找到国内的工作或邀请,就能申请来中国。
它面向的是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毕业的青年才俊,要求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毕业,并已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证书,或者在这些机构从事相关教育科研工作。
持K签证入境后,可以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也能创业、搞商务活动。相比其他签证,它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上都更加宽松。
用专家的话说,这签证“降低了制度门槛”,让外国年轻人能更方便来中国考察科研环境和创业机会。
为什么是现在?
说起来,K签证推出的时机相当微妙。
就在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将H-1B签证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这让许多怀揣“美国梦”的外国工程师和科学家感到失望。
美国媒体批评特朗普政府正在打压科研,而中国则在研发领域投入巨资,并成功吸引部分美国顶尖科学家赴华任职。
印度媒体更是直呼特朗普新规为“自杀式政策”,将全球STEM人才推入中国的怀抱。
于是,印度媒体直接把中国的K签证称为 “中国版H-1B”,认为这可能为印度工程师和程序员提供新的选择。
争议炸锅:网友在担心什么?
按理说,吸引国际人才是好事,但K签证却在舆论场中遭遇了强烈反弹。
首要问题出现在“人才标准”上。
K签证申请条件中“知名高校STEM专业毕业”等表述被指略显笼统,网友直接质疑:怎样确保“青年科技人才”不是滥竽充数?
更让国内青年破防的是那种“相对剥夺感”。当国内年轻人拼命“卷学历”、“拼实习”时,K签证却为外籍人士提供了“超国民待遇”——无需工作邀请就能来。
一位网友的吐槽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自己的孩子熬夜搞科研,为什么海外本科生能轻松来华抢机会?”
而且,现在国内就业压力这么大,每年超千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优质岗位却增长缓慢。不少人担心,K签证可能加剧就业市场竞争。
最刺激大众神经的,是担心印度青年借此大规模涌入中国。有人翻出旧闻,暗示印度男性会“组团跑来中国‘吃绝户’”,甚至出现了“抓间谍、抓特务”的呼声。
犀利批评:沈逸们说了什么?
K签证引发的争议中,一些知名人士的批评尤为引人注目。
沈逸教授的言辞相当犀利。他直言:“有些人可能需要系统性克服一下‘月亮总是外国圆’的想法,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并不比外面的差。”
沈逸还担心K签证的开放会涌入大量“特色群体”,导致老百姓的心会破碎,到时候还得纠错政策。
超级大V卢克文也对此提出了质疑。
这些批评声音虽然尖锐,但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担忧:中国科技发展到底应该靠谁?
有人举出例子: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英语不好,也没留过学,依然专注大模型研发,取得卓越成就。
还有马伟明院士,没有出过国,却搞定了电磁弹射技术,还霸气表示:“电磁弹射领域美国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来问我。”
这些案例似乎证明,国内大学照样可以培养出顶尖人才。
担忧是否多虑了?
面对汹涌的舆论,也有一些理性声音认为,大家的担忧可能有些过虑。
不过国际上在引进人才方面确实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警惕。
美国H-1B签证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该措施最初旨在引进高技能人才,但实际执行中被印度大型外包公司垄断。
更引发担忧的是,印度部分私立大学学历造假现象严重。若不建立严格的国际学历认证机制,K签证可能沦为“花钱买文凭 轻松拿签证”的套利工具。
有学者认为,K签证整体方向值得肯定,但民众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这场争议的本质,并非反对人才引进,而是对政策执行透明度和公平性的深度焦虑。
开放与自律之间,中国正在摸索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之道。K签证的争议,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心态——既渴望国际认可,又担忧本土价值被稀释。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家里的饭如果不够分,是该先让自家孩子吃饱,还是先请外人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