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星空》用一周时间,将那个英雄时代的故事带到了郑州、洛阳、上海、武汉等城市的银幕上。从郑州首映礼上经久不息的掌声,到武汉放映厅里此起彼伏的欢笑,《三国的星空》用细腻的笔触让三国英雄走出典籍,在银幕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9月27日,我带着《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回到华中师大一附中进行点映,动人的是放映结束后,我们收到的那些反馈—— 有人在观后感里写下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而他,正是那个敢闯敢拼的曹操”,有人认真分析角色的成长弧光,字迹里满是少年独有的热忱。
感谢大家愿意花时间走进影院,愿意试着理解我们想要传递的东西。这种来自观众的真诚反馈,比任何评价都更让我觉得珍贵。
高二18班 王奕茹
由于打小就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没有兴趣,我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了解不多,曹操在我心里仅仅留下了“诡计多端、多疑”的印象。这部电影,却从另外一个温情、善良的一面塑造了他的形象,颠覆了我的旧有认知:与讨伐董卓军之间的战友情,与小狗麦子相思相守、患难与共的人宠情,或是说早期与汉献帝刘协之间从利用再到信任的情感变化……至于曹操精于用兵、强于谋略的那一面,电影里也多有着笔。
《三国的星空》中诠释的曹操形象与普罗大众的记忆大相径庭,电影上映一定难免争议,有人会认为电影过于美化了曹操。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犯唯心主义错误的表现。从古至今,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人是非黑即白的。著名南宋奸臣秦桧,因陷害岳飞致死而背上千古骂名,但谁能否认,他促成的绍兴和议,使多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当今人太容易被成见牵着鼻子走了,保持客观辩证的思考能力是很可贵的。
78岁的易中天先生步步坚定走进影厅、中气十足地谈笑风生的样子,让我想到了我的爷爷。您经受岁月洗礼、仍未放弃为事业奋斗的坚韧品格,值得我辈学习。作为华师一学子,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做世界的引领者!
高一 18 班 朱瑄玥
从少年到青年,曹操与袁绍在讨董联盟的军营中,理念已现巨大分歧。虽名为“讨董”,袁绍与众谋士却盘算着另立皇帝,唯有曹操心系家国,坚持讨伐董卓。“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这句话在此刻响起,掷地有声。曹操的士兵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粮草不济,其中不乏老者与少年。他们或许早已家破人亡,了无牵挂,只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信念留下一点印记。反观董卓大军,浩浩荡荡,占尽山野,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双方兵力悬殊如巨象之于蝼蚁,明知此战必败,曹军仍高呼“虽千万人吾往矣”,手持简陋兵器奋勇向前。这一刻,那位敢为人先、勇敢无畏的青年曹操,悄然扭转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
“三国的星空”生动再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星辰的明灭闪烁,恰如一个军事集团的兴衰起落,或是一位历史人物命运的沉浮曲折。正是人性的复杂,构成了历史的多元。其中有董承般表面忠贞、内心叵测之辈;有刘协般身居至尊却手无实权之君;有袁绍般心高气傲却不屑宵小之举之徒;更有曹操般屡经坎坷仍能重整旗鼓、敢行他人不敢之事的勇者,以及无数平凡却忠诚、无名却无畏的普通人——正是他们,共同汇聚成三国的灿烂星空,织就东汉末年那段独特而精彩的历史。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我们应以史为鉴,辩证地看待历史与人物,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传承并发扬那份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星河图谱。
“曹操,变了吗?”——答案或许已不重要。而我,已开始期待《三国的星空》第二部的到来。
高一十八班 钱乐瑶
电影开篇,少年曹操与袁绍偷香炉的情节令我印象深刻。逃跑时曹操那声“贼在这里”的呼喊,像一粒种子,埋下了二人命运分野的伏笔。一个果决务实,一个犹疑负重,这性格的微光,终将照亮日后官渡战场上的烽火。最耐人寻味的是,袁绍在败亡之际,执拗地问出那个横亘半生的问题:“你当年喊那一声,是为了救我,还是害我?”这追问何尝只是对曹操的发问?更是他在生命终点对命运的回眸,对一段情谊的质询,也是对自我选择的一声叹息。当少年嬉戏化为兵戎相见,这种宿命般的悲凉,让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涌动着个体情感的暗流。
电影巧妙地通过曹操与刘协关于星辰的对话,将这种关于个体生命的短暂与世界的永恒的思考引向更深邃的星空。曹操愿为刹那璀璨的流星,刘协甘作默默发光的恒星。这何尝不是对生命价值的两种诠释?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对生命短暂的慨叹;而他的功业,又试图在短暂中追寻永恒。苏轼在《赤壁赋》中追问曹操“而今安在哉”,并非简单的虚无,而是在认识到人生“逝者如斯”后,对精神不朽的另一种探寻——我们怎样在这短暂的旅程中,找到与永恒连接的方式?
《三国的星空》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讲述权谋与争霸,更是在探讨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曹操在权力与道义间的挣扎,是他与自我的对话;他与袁绍的恩怨,是与他人关系的映照;而他匡扶汉室的雄心,则是他与整个世界的互动。这些课题,穿越千年的星空,依然是每个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青年,必须面对的课题。
高一5班 于翌涵
读到片名,我便想起了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提到的“历史是片星空,而英雄人物便是这片星空中永恒闪耀的星辰。”很荣幸能参与此次特别的点映活动。也很感激能欣赏到这部辉煌而又充满诗意的作品。剧中别开生面地以袁绍、曹操两家及与汉献帝刘协等三人的故事线为切入点,以点概面地讲述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壮举,作品中我能感受到易中天先生作为史学大家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曹操形象的辩证认知。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移都许县的正面叙事也让我更加全面、立体地认知了乱世英雄“孟德公”。沉浸式而恢宏的官渡之战战场的描写,也极佳地展现了曹操的极高军事才能、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高瞻远瞩的智谋。
全片以曹操名作《短歌行》《观论海》为线索,不断穿插于紧张的叙事过程中,很好地在历史的厚重感,传统文学的韵律美,以及电影效果的艺术表达中寻得了平衡,给予了很好的观影体验。易中天先生及其创作团队长久的努力,向母校华师一附中交出了完美的“作业”,我在此诚心预祝《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大卖,相信这部历史大作必将收获广泛的好评与赞扬。同时作为三国迷希望将来能看到二部、三部等后作,将历史星空中闪耀的三国故事以电影方式重现,构建属于现代的“三国的星空”!
高一5班 袁义祺
数颗流星划过三国的星空,璀璨绚烂。易老师监制的《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带我们走进从董卓大乱天下至官渡之战的东汉末年。在豪杰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各路英雄以青春热血与无畏风华,共绘三国画卷。智与勇的交锋、谋与略的对决,在此逐一展开。
曹孟德的《短歌行》贯穿全片,诗人的才情与枭雄的英气,尽数溢出银幕;袁绍初登场时一袭紫袍尤为夺目,从艺术表达来看,这抹浓紫是极具巧思的视觉符号——它在影片偏冷的战火灰调背景中格外突出,用色彩的华贵感瞬间锚定其“关东盟主”的身份尊崇,形成强烈的画面张力;同时紫在传统美学中兼具“尊荣”与“矜傲”的隐喻,衣袂间流转的紫与他眉宇间的傲态相融,既外化了他“四世三公”之后的矜贵心性,也暗合艺术化的人物伏笔——当后续官渡之败的萧瑟画面与此刻紫袍的荣光形成对比,色彩的起落便成了命运的注脚,让角色弧光更显立体。
这部影片让我为英杰们的豪肠热胆动容,更懂得了珍重历史、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高一5班 周仲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三国的星空》再现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之前意气风发又才华横溢的曹孟德。即使缺兵少粮,仍心怀汉室,无论是何目的,有喊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说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魄力,就足以令人震撼了。
电影中“路在何方”那句话打动了我,即使身处如墨的暗夜,也有漫天星辰指引我们前行的路,也有梦想、目标在心中燃烧让我们喷薄出不尽的能量,仰望星空,但不忘记脚下的路,心之所向、皆是远方;心之所念,皆作星辰。
高一5班 王禹哲
三国时期,群英荟萃,俊采星驰,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喊声震天,一身戎装见证了曹操在善与恶的对峙、敌与我的交锋中步步崛起,成为北方霸主的前半生,洛阳昔日繁荣终化为一片焦土,满腔卫国热血于沙场凉透,这个残酷的时代却造就枭雄、忠臣,铸就中华文明的丰碑。
恰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语,永恒星空曾以数颗光彩夺目的流星纪念这段纷扰而又奇崛的时代。如今,我们仍能仰望天空,思接千载,窥见那风云激荡,英雄逐鹿的世界。
THREE KINGDOMS
如今《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将于十月一日正式上映,如果你也好奇,当 “奸雄” 曹操卸下白脸脸谱,当三国历史被赋予细腻温度,这片星空会有多动人——不妨走进影院,亲自解锁属于你的三国记忆。
愿更多人在这片星空中,读懂历史的多元,看见人物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