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1年4月17日起算,航空工业成立已满70周年,不过有意思的是空军创建却比这个时间还早,与共和国同龄已有近72年历史。不同于各航空大国先有航空事业再有空军,中国空军诞生之初直接投入战场边打边建,滚滚硝烟中从陆军转空军、缴获敌机、引进仿制起家,72年过去终于从仰人鼻息到赶超世界成为一流。
空军边打边建早期全盘苏式装备,从成品引入、维修仿制,再到自主研制。空军也是从比较单一的歼击教练机型,慢慢发展出集航空、防空、雷达、电子对抗、空降空等诸多兵种于一体的战略性军种,几十年间也就形成了祖孙四代多型战机格局。
从歼-5到歼-20
中国空军创建时间虽然较发达国家晚,但起点可一点也不低,由于师承苏联几乎是一步直接跨入喷气时代。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成功仿制出教-5(原型雅克-18教练机),1956年成功仿制歼-5(原型米格-17战斗机)。短短数年工夫已经有能力打造世界先进战机,要说差距也就是在3-5年之内,关键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宗师级设计师,包括:徐舜寿、叶正大、顾诵芬、陆孝彭、屠基达、程不时等人。由于机型较多,我们只选取最具代表性战斗机进行解读,为了保证机型续承性取其中七款主力说明,特别说明双发歼-6同比例下确实看起来和歼-7差不多大,绝对不是小飞机。
中国空军祖孙四代战斗机
第一代战斗机
空军第一代战斗机来自苏联米格系列,米格主打前线战术小飞机,主要注重灵活机动性。这种特性有好有坏,在注意格斗导弹还不盛行时代好用,但后期腿短的米格-29败于苏-27同样是时代发展需要,直接结束了米格家族辉煌史。说得有点远,回到第一代喷气式米格战斗机,苏联给我们提供了高亚音速的米格-17,以及超音速的米格-19,对应我们仿制出歼-5和歼-6机型(两者正面有点像除单双发外,垂尾也是最大外部区别)。
第一代歼-5和歼-6战斗机
当年有全套资料图纸,再加上实物参考研制速度很快,1956年歼-5就已仿制成功。采用机头进气后掠中单翼布局,单发动力是一款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机体很小机动性超强。而且小机扛大炮火力很猛,装备了一门37毫米、两门23毫米口径机炮,同时代对阵美制战斗机有极大优势(美国战机主要装备12.7毫米机枪,以及少量20毫米机炮)。
歼-5战斗机
1960年,新一代歼-6战斗机也仿制成功,相对应苏联是1955年正式服役两者仅差5年。延续米格机头进气布局,采用后掠中单翼,由于需要实现超音速飞行配套了两台发动机,性能较前型有着质的变化。歼-6入役后成为空军主力机型,执行包括国土防空、夺取前线制空权、兼具对地攻击等任务,谁也没想到这款一代机居然坚持用了几十年。
在国土防空中总能以弱制强,曾经击落多款美国先机战机(包括跨代F-4“鬼怪”),而且在它的基础上研制了强-5强击机,更是成为对地支援攻击的主力。歼-6性能出色除了在国土防空中战绩辉煌之外,也大量出口创汇经过实战考验,甚至在当年被技术封锁时代承担起以物易物的硬通货作用。从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交换回不少好装备,如米格-21PM全天候战斗机、米格-23变后掠翼战斗机,为后来的歼-7III、歼-8II、强-6研制提供重要借鉴作用。
歼-6战斗机
歼-6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
这次是基于米格-21仿制的歼-7,以及在米格-21/歼-7基础上拉皮改进而来的歼-8,虽然已经进入二代机但米格系列还是以小型高机动为主。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米格-21战斗机,这次再升一级进入二倍超音速时代性能自然提升更多,而且基于米格-21/歼-7基础的歼-8则进入了类似二代半水平,对自主研发之路有重大促进作用。
第二代歼-7和歼-8Ⅱ
其实米格-21的引进很意外,毕竟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已经趋冷,双方军事装备引进就没有那么顺畅。有别于以往可以无限制获得技术,在获知苏联已经打造出新一代米格-21之后,我们也给予了诸多关注但迟迟未能到手。直到6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发展需要,苏联迫切需要得到中方支持,于是主动提出可能出让米格-21和相关配发动机制造许可。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然不能拒绝,双方于1961年达成引进协议,包括由苏联提供全套生产技术资料,还有飞机和发动机散装件等。这项合作谈成没多久,双方关系再次进入低谷已满十年的第一次航空合作暂告结束,但米格-21的引进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绝对是救星,因为接下来外部先进技术引进渠道突然消失只能自力更生。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
由于获取的资料不齐全,只能大量依靠对实机进行测绘,在这样的背景下歼-7首飞于1966年完成。早期基本型和米格-21原型差不多,较长的空速管安装在机头正下方,机身右侧安装有一门30毫米口径机炮。显著特征是包括:舱盖和风挡呈整体式结构向前上方打开,机身背部细长背鳍一路延伸到垂尾,飞机垂尾根部没有安装减速伞舱。歼-7同样成为空军主力,而且还大量外销特别是两伊战争时代创汇很可观,在巴铁手中也经受了实战考验是个抢手货(70-80年代)。
歼-7战斗机
歼-7战斗机
歼-7型号太多大杂无法一一介绍,最大的升级改变是80年代打造的歼-7E,采用双三角翼性能机动性能甚至达到F-16A的水平。至于终极改型教练-9“山鹰”,以及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枭龙等,目前为止还在批量装备中不能不说是个传奇。
教练-9“山鹰”
接下来歼-8要登场了,米格-21拿到手时虽然还算先进,但考虑到下代性能更强战机的需要开始了创新之路。包括歼-8、歼-9等都有了目标定位,歼-8就是米格-21/歼-7的拉皮放大双发版本,由于身材比例太纤细了因此有了个“空中美男子”的绰号。不过修长的身材和它设计定位相关,当时定位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机,由于没有外部技术可供引进最稳妥作法就是放大米格-21/歼-7。
早期提出的是双二高指标,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最大升限超过2万米、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当然还必须安装雷达以实现超视距作战能力,同样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三解翼布局,由于配套航电设备无法按时完成,说好的全天候变成了白天型。1969年首飞成功,标配两门30mm机炮,4枚霹雳-2空空导弹,论实际作战能力还不如灵活的歼-7。
歼-8白天型
随着70年代之后中西方关系转暖,有了机会跟踪国际先进航空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的设计思路产生重大影响。原来单纯追求高空高速,现在改为注重中低空高机动能力,同时配套更完善的航电设备(雷达、火控、视距外武器等),1984年两侧进气布局歼-8Ⅱ成功首飞。歼-8Ⅱ虽然历经了和平典范的挫折,但在后来努力下不失为过渡期重要型号,具备了超视距全天候作战能力,而且发展出空中加油型号,是90年代后十多年间空军主力机型。
歼-8Ⅱ战斗机
歼-8Ⅱ战斗机
篇幅所限内容较大,前后分为两章写完,后续空军三剑客成为现在的当家主力,特别是歼-10、歼-20发展同样艰辛从歼-9起步历经无数版本才成型。
第三代战斗机,苏霍伊系列及改进
一、二代米格战斗机,在苏联提供全套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以快速引进、仿制、改进。实现了常规国家数十年发展才能达到的成果,虽然起点较高也积累了大量喷气式战机研制经验,但由于中苏关系转冷失去技术来源,在其后相当长时间内无法获得跨代机型。直到90年代苏-27/30的出现,才得以在其基础上改进出歼-11、歼-16战斗机,以及歼-15舰载机。这几款机型除了外型内部早就更新一轮,但再怎么说还是摆脱不了苏-27的模版,同时出于自主研制需要我们也打造了歼-10和歼-20。
先从引进仿制讲起,苏-27是三代机中的经典之作,90年代首批引进24架成为空军跨时代的代表。它的出现使空军具备了超视距作战能力,在94黄海对峙、96台海冲突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对决美军航母F-1418舰载机掩护二代机抵近作战。正是见识到了苏-27的强大性能,在引进整机时也获得生产授权,1998年歼-11成功试飞并于第二年起装备部队。空军第二次现代化之路开启,在解决空军换代急需的同时还为歼-10研制赢得时间,吃透该机型再加上航电武器发展两者相结合,促进航空工业整体进步也为后续隐形战机发展奠定基础。
1996年苏-27
歼-11和歼-15
以苏-27空优为例,携带6枚R-27中距弹、4枚R-73近距弹,歼-11性能只高不低。歼-15舰载机则是航母配套方案,以歼-11外加外苏-33验证机技术糅合成型,换装大推力发动机、增加鸭翼及折叠机翼。除苏-27基础外观外全是国产货,包括全新的增升装置、起落装置以及拦阻钩等,原型机优秀的性能得以保留还能实现滑跃起飞,在重型舰载机方面成为美俄之外第三家。
歼-11战斗机
特别是航母标配歼-15战斗机,当前已经大批量装备入役,主要装备目前滑跃起飞型两艘航母。其后还衍生出出T型弹射版本、空中伙伴加油版本、电子战版本,除滑跃起飞航母使用外还能供弹射型航母使用,从性能和型号来看都已经是世界最强舰载机。
歼-15战斗机
歼-15伙伴加油
空中多面手歼-16很快到来,同样参考歼-11发展而来三代半多用途机型,造型上参考苏-30MKK,航电等系统上完全实现国产。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识别及攻击多个目标,具备强大的空对面作战能力,性能仅此于歼-20隐形战斗机。依托平台优势最大载弹量高达12吨,航程超过4000公里,甚至可以比拼最新型轰-6型轰炸机,已经成为当前远海巡航主力装备之一。
歼-16战斗机
歼-16战斗机
第三代国产战斗机,歼-9才是猛龙、威龙的前辈传承
苏-27的到来确实给孱弱的空军打了一剂强心针,在国产新锐还没有装备之前完全依赖这些战机守卫领空,但是中国航空工业向来奉行自主研制。大国空军装备不能寄希望于外购,有过前车之鉴知道先进技术引进总是被卡壳,因此很早之前航空工业就开始了自强之路,一款很重要的型号几乎和歼-8同时启动——它就是歼-9战斗机。
歼-9发展脉络图
航空工业自获得米格-21开始,就展开了仿制工作,同时在使用过程发现米格-21/歼-7并不尽如人意。在当时外部技术引进无望的情况下,更虽坚定了自主创新之后,为赶上世界航空发展潮流以及为下代战机着想,开始了歼-9的预研之路。在航空业已下马机型中,歼-9的预研方案应该是数量最多、构思最复杂机型,光一个气动布局就包括两侧进气、无尾三角翼、各种不同后掠角大三角翼,以及最后被大量使用的鸭翼布局。
60年代,最早的歼-9性能指标可一点都不低,相对来说注重高空高速截击能力。最大飞行速度2.4马赫、最大升限21000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作战半径可达600公里。到了70年代后,在空军要求下性能再次提升,最大飞行速度2.6马赫、最大升限26000米。经反复确认之后终于为它配上鸭翼,基他布局包括腹部及两侧进气歼-9Ⅵ方案,由于配套WS-6发动机的下马,再加上当时设计指标过去超前。80年代之后,该项目没能继续,但10多年时间的预研得到的结果成果没有白费,包括鸭翼布局在内经验积累最终成就了歼-10及歼-20。
歼9Ⅵ-Ⅱ方案
歼-9机腹进气版
歼9VI-III双发版本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一脉相承是什么意思了,歼-10作为国产第一款三代机,同样采用早已验证过的鸭翼机腹进气布局,成为真正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1998年首飞,2004年批量入役,中国航空工业数代科研人员为了这一天耗尽心血,不过由于外部造型和以色列“狮”式战机很相似,这也引发了外界对于歼-10纯国产的置疑,总认为它是“狮”式技术的重生。
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狮”式后期停留在纸面的空优方案和歼-10比较像,但实际成型的验证机完全不是一回事。“狮”式采用近距耦合鸭翼、后掠翼、皮托管式进气道布局;相对应歼-10采用中距耦合鸭翼、三角翼、超音速矩形进气道布局,形似而神不似两者本质上就不是同个产品,歼-9才是其真正的技术来源。
“狮”式空优改型和歼-10对比
歼-10A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歼-20使空军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歼-10诞生装备之后,虽然空军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此时世界航空大国已经进入四代隐形战斗机时代。好不容易缩短的差距感觉瞬间又在拉大,表面看似如此但军工早就开始下代战机研制,这其中就包括了两款机型,分别是未定型的FC-31“鹘鹰”,已经装备入役的歼-20“威龙”。两者首飞现身时间都差不多,也使我国成为美国之外,第二个具备同时研制两款隐形战机国家。
歼-20隐形战斗机
歼-20隐形战斗机
歼-20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产物,此前歼-9鸭翼、双发重型战斗机等各种高指标,在当时看来基本没有能力实现。但这种积累可不是白忙,后期通过苏-27引进后的各种动作改进,以及自主研制歼-10的大获成功,多方面因素相结合歼-20隐形战机的实现同样顺其自然。2011年歼-20成功首飞,2017年开始批量入役,歼-20出现后中国空军已经由追赶,直接进入同类技术引领者地位。
跨越空间的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