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经亚洲》6月28日消息报道,美国官员正在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华行程制定计划,今年晚些时候,特朗普或将率领由数十名首席执行官(CEO)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近来,特朗普政府对华态度发生转变:从试图通过不断升级的威胁以迫使中方让步,转向有管理的谈判,以在更长的时间内实现风险降低。
这种商业导向的代表团构成很特别,不同于传统的外交代表团,前段时间,特朗普带领30多名美国商界领袖访问沙特,与沙特达成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交易。陪同访问的包括特斯拉CEO马斯克、黑石CEO史蒂芬·施瓦茨曼、贝莱德CEO拉里·芬克、OpenAI公司CEO萨姆·奥特曼、英伟达CEO黄仁勋、Palantir公司CEO亚历克斯·卡普,以及亚马逊CEO安迪·贾西等。
此次访华之行,会有哪些行业企业陪同呢?我们做个大胆猜测。
科技方面苹果、微软、英特尔等高科技企业,中美科技合作空间巨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中国有丰富的大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双方合作可以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行业的应用落地。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美国科技公司可以提供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系统,与中国企业合作,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在半导体行业,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和贸易摩擦,但合作也有利于双方。美国公司可以和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共同推动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中国也可以为美国半导体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在5G通信设备、数据中心等需要高性能芯片的领域。
金融行业方面,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美国金融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它们可以在中国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或开展新的业务,如证券经纪、投资咨询、财富管理等。同时,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如企业跨境融资、并购重组等业务,中美金融机构可以加强合作。例如,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或者协助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促进中美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能源行业方面,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能源巨头,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对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如果特朗普携能源公司CEO访华,可能会促进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例如,在中国的页岩气开发方面,美国公司可以带来先进的开采技术,参与中国国内的能源项目投资,共同开发能源资源。同时,能源贸易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像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对中国市场的出口等,这有助于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端制造业方面,特斯拉、通用汽车、波音等,在汽车行业,中美合作可以体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交流和零部件供应等方面。美国汽车公司可以将其先进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引入中国,同时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可以为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波音公司可以和中国航空企业加强合作,例如在飞机零部件制造、航空服务培训等方面。中国有庞大的航空市场,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对飞机的需求持续增长,波音公司可以和中国航空公司签署更多的飞机采购订单,同时也可以在中国开展航空金融租赁等业务。
我们再来简要分析,如果此次特朗普顺利访华,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贸易与产业关系:从对抗到局部解冻
稀土博弈主导贸易妥协
中国对七类关键稀土实施出口管制(2025年4月)后,美国军工及科技产业迅速承压——F-35战机需410公斤稀土,核潜艇消耗量高达4吨,而美国本土稀土储备仅能维持数月。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期表态“中国将提供稀土”,实为美方取消部分贸易限制以换取稀土供应的直接结果。
影响:短期看,中国稀土杠杆效力显著,但长期可能加速美国构建“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需5-10年)。
关税壁垒的“象征性”与“现实性”冲突
尽管特朗普6月仍宣布过对中国电动三轮车、建材等加征最高1157%关税,但军工稀土短缺迫使美方在核心领域让步。例如,中国对美液化天然气加征70%关税后,美国能源出口受挫,而中方一季度GDP仍保持5.4%增长,展现抗压韧性。
关键矛盾: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呈现“表面强硬、实质妥协”的双面性。
技术管控可能局部松动
随行CEO名单(如英伟达黄仁勋、特斯拉马斯克)显示,美科技巨头亟需中国市场。若访华促成芯片等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放宽,将缓解中国半导体产业短期压力。
下表总结了当前中美博弈中稀土领域的关键数据对比:
中美稀土博弈关键数据对比
指标中国优势美国脆弱性
全球供应占比90%以上
依赖进口75%来自中国
军工依赖度控制87%美军武器系统供应链
F-35生产线面临停摆风险
储备周期-
仅能维持数月
供应链重建时间-
至少5年
深加工能力占全球93%
近乎为零,需依赖中国精炼
二、政治与战略关系:务实派暂占上风,但结构性矛盾难消
1. 美政府内部分裂与路线竞争
务实派(财长贝森特):主张合作实现“大而美的再平衡”,推动取消对华限制。
鹰派(国务卿鲁比奥):曾突击出台中国留学生签证限制,试图干扰谈判。
特朗普最终选择率商业代表团而非外交团队访华,显示经济议题优先于意识形态对抗。
2. 中国“以斗争促合作”策略生效
中方通过“稀土管制 减持美债 精准关税反制”组合拳,迫使美方回到谈判桌。例如:
减持美债至7654亿美元(2025年3月),20年来首次被英国反超,推高美债收益率;
起诉美国违反WTO规则,强化国际规则话语权。
3. 全球秩序再平衡诉求
美方在乌克兰、中东议题上需中国协作,而中方借“一带一路”扩大发展中国家联盟,削弱美国孤立策略。
三、经济与金融关系:债务风险与市场开放博弈
美债减持成中方战略武器
中国持仓降至16年最低点,若持续抛售可能触发美国政府融资成本飙升,甚至引发“政府关门”风险。
双向投资限制的“冰层”待破
特朗普《美国优先投资政策》要求美企撤离中国,但随行CEO访华释放信号:企业界渴望维持中国市场准入。若投资限制松绑,新能源、AI等领域或迎合作窗口。
下表展示了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关键领域与脆弱点:
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键领域分析
领域中国筹码美国筹码脆弱性
稀土供应链管制出口直接影响军工生产
技术封锁延缓中国高端制造
美短期无法替代
美债市场减持推高美融资成本
美元霸权支撑全球贸易
美财政赤字压力加剧
科技产业市场体量吸引美企
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
中国短期难以完全自主
能源贸易LNG进口市场替代性强
页岩气出口依赖亚洲
美失去中国市场损失显著
四、对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技术突围窗口期:若美放宽芯片设备出口,可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全球供应链地位强化:稀土管制彰显中国在关键资源领域的定价权。
新兴领域合作:新能源、AI等产业或成中美企业联合研发切入点。
挑战:
美国对华“去风险”长期化:即使短期妥协,美方仍将推进友岸外包。
国内经济承压:对美出口企业需应对高关税,转向东盟、中东市场迫在眉睫。
科技竞争白热化:半导体、量子计算等核心领域封锁难根本解除。
部分人士认为特朗普此次访华将是中美关系在长期僵持后出现的重要转折点,但本人认为特朗普此访更多的是“战术妥协而非战略转向”,核心目标是缓解美国军工与债务危机,同时为中期选举积累政绩。对我国而言,窗口期可换取技术发展空间,但需加速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大国博弈的本质是实力消耗战,我国手中的稀土与美债筹码,恰恰印证了全球化时代“相互摧毁”的平衡逻辑。
以上主要结合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整理,如有不恰之处,请以官方报道为准,从投资角度,短期建议关注关注稀土加工(如厦门钨业)、对美出口替代(东南亚产业链)、以及潜在技术合作领域(AI、新能源车),中期不排除美国2026年中期选举可能重启对华强硬,需防范科技、金融“脱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