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9月14日晚有网友发文称,其母亲上午9点外出散步时误踩到化学品氢氟酸,当场便无法行走,送医后被确诊氢氟酸中毒。下午3点开始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送入ICU后当晚心肺功能衰竭,最终离世。
9月15日,当地警方发布情况通报,明确情况属实,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生态部门已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一时间,氢氟酸中毒的原因,后果等话题也开始在网上引起大量讨论。今天,就网上热议的问题,记者采访到了相关专家。
氢氟酸为何致命?
由于氢氟离子反应
记者了解到,氢氟酸其实是氟化氢的水溶液,其最特殊的性质是它能够腐蚀玻璃和大多数含硅的材料,因此一般它用塑料进行储存。虽然被称作“化骨水”,但实际上它属于弱酸类。
图据第一财经
“氢氟酸具有非常强的反应活性,和...接触后,它可以和...中的钙和镁结合,发生化学反应。”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研究员黄秀向记者解释,如果其中的氟负离子和血液中的钙、镁离子结合,可能会引起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如果渗透进入骨头里,就会持续腐蚀骨骼和软组织,造成深部组织坏死。
据了解,虽然氢氟酸很危险,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一般其更多运用在半导体、芯片清洗、金属加工或者酸洗工业领域或实验室中。
使用氢氟酸的工作人员,在使用前均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使用时必须佩戴专业的防护装备,使用场景中也会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
接触氢氟酸还有救吗?
需第一时间大量用水清洗
记者了解到,如果在使用氢氟酸时不小心接触到,首先应该做的是迅速用大量清水清洗,至少15分钟。在冲洗的同时或之后,立即使用葡萄糖酸钙凝胶。在冲洗2—3分钟后立即涂抹并反复按摩直至疼痛缓解,减轻其带来的危害。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及时就医,一般在医院中,会通过局部注射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注钙剂和镁剂等方式来进行治疗,并需要进行疼痛管理和清创。
除此之外,黄秀还提醒,氢氟酸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具有能够快速穿透...皮肤、皮下组织甚至更深层结构的能力。在接触前期可能不会有太剧烈的反应,但无论有没有明显症状,是否出现明显的疼痛,都必须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接触过氢氟酸,“氢氟酸很容易通过皮肤吸收扩散,即使是小面积的皮肤接触,中毒者也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死亡。”
氢氟酸溶液为危险化学品
居然可以轻易网购
在《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1650号”即为“氢氟酸溶液”,即证明该商品确系危险化学品。而根据其危险分类说明,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氢氟酸属于“急性毒性”危害级别中的类别1,即毒性最高,皮肤接触会致命。
据广州日报报道,9月15日晚在网购平台上搜索“氢氟酸溶液”“HF水溶液”“氢氟酸清洗剂”等,页面上却可直接跳转出多家在售的标准溶液,价格从8-42元不等,部分商家的销售数量甚至超过4000件。
平台上可购入的氢氟酸标准溶液
而在商品页面上,不少商家提及其功能,写有“清洗玻璃霉斑、彩虹斑、去除玻璃3C标志性、图案、蚀刻玻璃,瓷器陶瓷、石头作旧、酸洗金属,去除表面氧化物”等宣传语,但在页面内介绍产品时却仅说明“戴好手套、棉签蘸取;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如若接触到皮肤,立即用清水清洗。”
相关介绍中,也并未提及要在通风、戴安全面罩的情况下使用,也并未提及剩余试剂的保存问题;同时注明免责条约“买家拍下即默认使用常识和化学使用经验”等内容。
免责条款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整治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
“化骨水”的可怕面目
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无机酸,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近些年氢氟酸灼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浙江等氟化工产业集中的地区,已成为引起化学灼伤及死亡的常见物质之一。
想象一下,一瓶透明无色的液体轻轻洒在皮肤上,瞬间传来钻心的疼痛——这就是氢氟酸的"魔法攻击"。它虽然不像硫酸那样瞬间冒烟,却是真正的"冷默杀手":被无水氢氟酸灼伤1%总体表面积(一个巴掌大小)即可致死。
● 穿透力MAX:氢氟酸中的氟离子具有极强的组织穿透性,很容易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被吸收,引起严重中毒症状。穿过硅胶手套(仅1mm厚度)仅需15秒,而50%浓度的氢氟酸能在3分钟穿透皮肤直达骨头!
● 偷钙小能手:氟离子进入体内会疯狂掠夺骨骼中的钙、镁离子,导致低钙血症(抽搐)、低镁血症(心律失常),甚至氟骨症(骨骼畸形)。
● 心脏停搏:氟离子还可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损伤,造成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严重者可反复多次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
记得把公号加星标,否则可能看不到推送哦
推荐阅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胡瑰玮
责编 周杨云
校对 王戬
审核 张婷婷
监制 杨扬
综合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