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
▲在柯贞拓展营,王琳唯一“寄出”的信。新京报资料图
“少女被特校虐待致死”发生后,引发了很多反思。
在新京报9月29日刊发的报道中,一名本应在家庭庇护下成长的少女,因所谓的“厌学”等问题被送入特殊教育机构,最终在严密的“矫正”与“管理”中失去了生命。(相关报道:)
此前,“中牟发布”的情况通报称,涉事的河南柯贞拓展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已关停。另据报道,公司负责人马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一些特训机构本身存在运营不规范、暴力惩戒等种种问题,直接导致了类似悲剧的发生。这一方面,此前的媒体报道也多有披露。
但从新京报此次报道的细节里可以看出,这不仅是一起个体悲剧,更映照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叛逆”的孩子时所展现的焦虑和慌乱。当初决定把孩子送进特训学校的家长们,以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或许更值得予以关注和反思。
比如,此次报道中,五位接受采访的学员均表示没有值得信任、可以求助的大人。这反映的是此类特训营内未成年学员们的普遍心理感受,但又何尝不是他们在被送往特训营前的心路历程。
得承认,被送往特训机构的学员都不算怎么“好”,他们或厌学或沉迷网游,也或与父母顶嘴、“不听话”。对此,一些特殊学校承诺,“孩子回去会变得懂事很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显然,这对头疼孩子教育的家长来说,有着不小吸引力。
问题是,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叛逆趋势,动辄就被贴上“需要矫正”的标签,这等于是把问题都归咎于孩子本身。
鲁迅先生就曾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到,父母对于子女,应“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但时至今日,一些家长在面对家庭教育挑战时,或者耐心不足,或者方法不对路,仍只想着将责任外包给所谓“专业机构”,寄希望让孩子在接受“严格管理”后,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
家长这种急于“纠正”的心态,给众多特训机构带来了生意,但对处在成长期的子女而言,不见得是件好事。
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家长对完美子女的执念,而达不到要求的子女们,除了要面对特教营的种种严格约束和惩戒,还有自己的挫败感和沮丧。
在类似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就有学员因不堪忍受特训学校的高压,跳楼造成骨折;此次不幸去世的少女,也曾表达“我恨我自己不争气”的自责。
或许,比起这些孩子们桀骜不驯的外表,其隐秘、复杂且脆弱的内心,更值得大人们关注。
事实上,与那些通常意义上的“好孩子”、当前评价体系中的“优秀”同龄人相比,他们可能更需要被尊重、被爱护。然而,这种需求却常常因为他们的“不听话”“不优秀”,而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不应寻求对孩子的刻板“规训”,更不应把个人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而要学会把他们视为平等的独立个体。
通过耐心陪伴与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父母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而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帮其找到方向,不迷路。
如此看来,重温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仍有其时代价值。尽管理解子女独立人格,做觉醒的父母,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却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无论怎样,父母们都应当摒弃“教育外包”思维,别再总想着把自己的子女送去特训营了。
相关阅读
值班编辑 王丹妮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