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硅谷鸡娃产业链,硅谷鸡娃产业链:中国鸡娃,包围硅谷!

一条500米长的马路两边,刷数学的,卷语文的,练游泳的,打跆拳道的……你以为这是北京的海淀黄庄?

错,这是海淀黄庄美国分庄——硅谷的华人鸡娃一条街。

半岁补音乐,一岁半补绘画、舞蹈,三岁补数学,练足球、游泳和演讲,5岁学编程,拿铁人三项大奖,拿机器人大赛大奖……你以为这是国内哪里的K12教培又死灰复燃?

错,这是多数美国硅谷华人孩子的生存基操。

在国内被扫掉的儿童教培,居然在美国硅谷,不仅被“发扬光大”了,还给玩得更大了!

美国人不是老标榜,我们的各种软件APP,商业模式产业链,都是从他们美国复制粘贴过来的吗?

今天,在这个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我们也给美国人扶持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专精特新产业链,那就是“鸡娃”!

我们怎么做到的?

硅谷,聚集了苹果、特斯拉、谷歌、英伟达等等。

这里也聚集了全世界顶尖的科技人才。

在硅谷,光华人工程师就高达25万。这些人,搞不好就是你当年高中理科实验班、重点班、火箭班的学霸同学,今天在硅谷大厂当牛马。

硅谷华人,很多自己就是原本就是最会刷题的小镇做题家。

国内有海淀妈妈,国外有硅谷妈妈,她们师出同门,鸡娃招数也相当整齐划一:主打一个提前规划。

孩子年龄还是负数时,硅谷妈妈们就开始在硅谷给他买学区房,申请最好的幼儿园。

探访硅谷鸡娃产业链

等孩子一出产房,就被抱上18年“爬藤”路,也就是要一路升级打怪,爬进美国最牛的常春藤八大名校。

怎么爬?

之前有段子,中国妈妈问:孩子5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是不是不太够?

答曰: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其实在硅谷,肯定也不够。

在硅谷工程师爹妈看来,养孩子就是做产品,孩子未来的一切,都可以在Excel表格列计划,逐一量化解决。

1岁接触蒙特梭利,2岁浸润双语环境,3岁原版阅读,4岁准备小托福(KET/PET,低龄英语水平测试),5岁接触编程,6岁小托福冲850 。

然后卷竞赛、卷SAT/ACT(美国高考)、卷托福、卷AP(大学先修课)、卷GPA(学习表现评价)、卷活动..

探访硅谷鸡娃产业链

在硅谷,但凡少报了一个补习班,都是对鸡娃这项精密工程的不尊重。

每多报一个班,就是往功德箱里多塞一叠票子。

不求短期回报,不求心想事必成,但求老母亲老父亲的内心不再焦虑。

有家长的需求,就有教培机构的112。

于是,一个海淀黄庄复制版的教培产业链,轰轰烈烈地在美国铺开。

在硅谷,家里有矿,娃也争气的,就挤破头进加州私立天花板——哈克学校(Harker school)。

进不了哈克,那就必须进当地公立学校的天才班。

怎么进?

工程能力强的华人家长,自行破解天才班的招生密码。破解不了没关系,有针对硅谷天才班考试的课外培训机构,专业搞定。

美国小学2点半放学,低龄孩子放学后不务正业怎么办?

探访硅谷鸡娃产业链

没关系,有专业服务于华人3年级以下小孩的教培中心(learning center),三到六点补中文、英语、数学,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孩子放暑假了各种班咔咔报。硅谷呢,一样咔咔报。而且你想想这里华人都干啥的,人均大厂码农。

于是,有热心家长干脆自己敲代码,敲出个专业搜索引擎,专门扒拉各大夏令营的信息,方便其他家长们按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全方位搜索,提前统筹安排。

这么一通卷,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硅谷的每个天才班,20个学生,一两个小白孩,剩下十八九个,不是中国娃就是印度娃。

北京海淀,人称老北京鸡内卷。教培广告词是:

您来,我培养您孩子;

您不来,我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实际情况是,不光海淀,全球只要有华人家长在地方,都卷,都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所以硅谷的华人孩子真的都能成功爬藤吗?

实际情况是,并没有!

从 2013年、2014 年开始,硅谷的华裔二代孩子,进入美国名校的总数就不再增长了。

也就是说,过去10几年,无论你怎么鸡娃,最后都只是华人孩子在内卷,在自相残杀。

什么原因?

因为亚裔小孩儿实在太优秀。

优秀的孩子反而不收?

第一,美国的大学对亚裔的确是有系统性歧视的。

在美国,填大学入学申请的族裔一栏时,华裔和印度裔,是与其他族裔区分开来的,限制亚裔入学人数。

美国人是这么解释的:这样是为了给其他族裔公平入学的机会。

第二,也是更关键的问题,在招生办看来,“亚裔孩子都很棒,但棒得千篇一律。

意思就是我们华人孩子好像机器人,只会高分低能死背书。

这点还真不能喷,各族裔毕业后的表现看,亚裔特别是华人孩子的职场“考分”,确实没有像读书时的考分那么高。

所以怎么办?

说明我们亚裔在美国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所以必须更加卷!他们要什么人才方向,我们就往哪卷!

美国人喜欢才艺是吧。那孩子学钢琴,我们请旧金山音乐学院讲师来教,120美元(850元人民币)一小时。

探访硅谷鸡娃产业链

美国人不是要体育牛吗?篮球、橄榄球,我们人种体格没优势,那就击剑、滑雪、游泳、花滑、马术至少选两个开训。

加州既然能鸡出谷爱凌,那就批量复制谷爱凌。硅谷滑雪培训班,1000美元(7200元人民币)一小时,推出即秒光。

名校想招创业家胚子,那家长干脆搞个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自家孩子创立的公司,再结合当下流行的人工智能和数字货币,包装包装。

你以为就华人家长这样?

硅谷移民主力的印度裔特色是鸡娃团伙化,他们每周末都会搞家庭聚会,其实是组团在家给孩子们教阅读,数学和科学。教完留作业,下周聚会还要检查。

你以为就硅谷华人这么鸡娃?

学而思(Think Academy)还在洛杉矶尔湾,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设了分号。

最终你会发现,在海外,哪里有华人聚居,哪里就有海淀黄庄当地分庄。

整个华人世界,就是个大大的海淀黄庄。

好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

探访硅谷鸡娃产业链

而坏的教育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孩子将来花一辈子的时间修复年轻时受到的创伤。

即使这些孩子已经出生在罗马,一旦被鸡得透支,鸡得厌学,爬上藤校的那一刻,往往就是他人生的天花板。

但许多国人,到异国他乡,工作,成家,生子,不就是国内卷伤了,卷不动了,想出去过更松弛的生活吗?怎么还搞得比国内还鸡呢?

有句话叫: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是整个家庭的奋力托举。

硅谷鸡娃,不过是这一代知识型华人移民,在资源匮乏、缺少后盾托底的陌生环境里,选择了一条风险最低,回报率最高的家庭生存路线。

鸡娃,考大学,进大厂,是一套他们最熟悉、最擅长、也最简单粗暴的社会筛选机制。

教会孩子在考场里击败别人,就是华人家庭在硅谷最好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或者路径依赖。

也许会有家人问:那中国家庭什么时候不再焦虑,不再疯狂鸡娃?

或许只有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奋斗,竞争,内卷,把“我们”托举到一个竞争优势绝对领先、资源高度密集的程度,才能给个体创造出试错,躺平和松弛的机会。

这里的“我们”,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城市,乃至是我们的国家。

原创 | 直男财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千库网、东方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