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环境
上一交易日,美股道指 0.37%,纳指 0.72%;富时中国A50-0.17%;恒生指数 0.00%。
故而,外围市场总体对A股呈正面影响。
二、战况分析
【市场演绎】
今天上证指数高开,开盘后窄幅震荡。截止收盘,上证指数 0.22%。
整个市场上涨2175家,下跌3152家,涨跌比为26%:74%。
沪深两市总成交21215亿元,比上一交易日减少2043亿,为缩量反弹行情。
主力资金净流出221亿。
涨停板101只,跌停板15只;涨幅超过5%的有297只,跌幅超过5%的有109只。
市场涨跌中位值-0.43%,市场平均涨跌幅 0.06%;市场平均股价26.38元,下跌0.04元,下跌0.15%。
市场亏钱效应有所体现。
【板块情况】
上涨方面,消费电子板块表现活跃;芯片产业链延续强势;受现货黄金新高的影响,尾盘黄金板块走强。
下跌方面,影视院线和旅游板块大跌。
板块方面,贵金属、芯片产业链、消费电子等板块涨幅居前;影视院线、旅游、白酒等板块跌幅居前。
总体来说,市场热点集中在消费电子和半导体,板块呈现轮涨轮跌模式。
三、走势预判
今天大盘震荡反弹,大盘走势与预想的基本一致。
预计大盘后市冲高回落。
总的来说,目前还是调整周期,股票表现为轮涨轮跌模式,高抛低吸仍然是不二法门。
四、操作策略
【仓位控制】
目前市道,仓位总体控制在50%左右比较适合。
【标的跟踪】
尔康ZY(中线股),仓位10%,做T一次,继续持有。
奥精YL(中线股),原有仓位10%,早盘加仓10%,继续持有。
国盛JK(中线股),仓位10%,冲高卖出。
卖出原因:证券股很难连续性上涨,见好就收。
天风ZQ(中线股),下午低点买入10%的仓位。
买入理由:证券股一般是轮涨轮跌,将大涨股换成下跌股是正常操作。
目前总体仓位40%。
周末选了几个科技股,结果全部开盘涨停,想买的买不进,能买进的不一定赚钱,难搞。
短线操作的股友,切勿照此依样画葫芦。
五、谈天说地
——预制菜“明示”引发行业巨震
(一)从“偷偷上桌”到“必须亮牌”:预制菜迎来首部国标
“菜是热的,锅是热的,厨师却可能远在千里之外。”这句调侃,精准戳中了过去两年消费者对预制菜最大的不满:“我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预制菜。”
2025年9月,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它带来的第一条“铁律”就是:
餐饮环节必须明示使用预制菜,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必须标注。
这意味着,无论商场快餐、外卖小店,还是高端酒楼,只要用了预制菜,就必须“亮明身份”,违者将被视为“信息不真实”面临处罚。
这是预制菜诞生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被“正名”并戴上“紧箍”。过去,它野蛮生长、饱受争议;如今,它必须“上牌桌”,接受阳光下的监督。
(二)为什么“明示”这么重要?——一场信任崩塌后的补救
很多人纳闷:预制菜方便、便宜、标准化高,为何被骂得这么惨?
答案只有三个字:不透明。
预制菜是鬼子进村,悄悄的干活,打枪的不要。预制菜就像见不得光的霉菌,不敢暴露在阳光之下。
消费者吐槽:“我花现炒的钱,却吃的是加热包?”
家长愤怒:“学校食堂偷偷用预制菜,孩子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博主曝光:“高端餐厅一份68元的红烧肉,竟是批发价8元的预制包。”
信息不透明,让消费者产生“被欺骗感”,进而引发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
罗永浩一句“我不反对预制菜,但我反对偷偷摸摸”,瞬间引爆微博热搜,点赞超百万。
“明示”正是这场信任危机的解药。
当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就能用脚投票:愿意图方便的人,可以主动选择预制菜;追求锅气的人,也能避开“加热包”。
选择权回归消费者,市场才能真正良性竞争。
(三)国标不止“明示”:三条红线重塑行业
“明示”只是第一道关卡。草案还给预制菜划出了三条前所未有的“安全红线”:
1. 禁止添加防腐剂(强制)
过去,部分企业靠防腐剂“续命”,常温运输、长期存放,成本大降。
如今,国标明确:任何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
这意味着,从工厂到餐桌,必须全程冷链,一旦断链,产品立即报废。
2. 必须冷链运输(强制)
冷链,是预制菜的“生命线”。
国标升级后,全程温控将纳入执法抽检,中小工厂若无力改造,将被直接淘汰。
3. 明确“什么不是预制菜”
中央厨房当天做的净菜、半成品,不算预制菜;超市冷柜里洗净切好的“净菜”,不算预制菜。
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才算预制菜。
“身份”厘清,让监管不再“一锅端”,也让消费者不再“误伤”正常餐饮。
(四)成本飙升30%,中小企业大洗牌
“标准一上,成本立刻飞涨。”山东某预制菜工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
新建或改造冷链车间,一次性投入至少300万元;
全程温控运输,每吨运费增加20%~30%;
防腐剂禁用后,保质期缩短,退货风险翻倍。
“三项叠加,成本最少上涨30%,小公司一年利润都不够投。”
可以预见:
未来1~2年,全国将有30%~40%的中小工厂因无法达标被并购或退出;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抢占份额,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
资本市场再度躁动,A股30余家预制菜概念股或迎“第二春”。
一句话:国标的出台,把“草莽时代”彻底终结,进入“资本 技术”的巨头时代。
(五)餐饮门店的“明示”难题:怎么标?标了会不会没人来?
虽然国标尚未正式生效,但湖南、广东等地已提前试点“明示”制度,结果却让人意外:
首批试点商家,超60%不愿挂牌;
有的把“预制菜”三个字印在菜单最底下,字体小得要用放大镜;
更有外卖平台直接“技术屏蔽”,搜索“预制”零结果。
商家最怕什么?
“一旦标注,客人转头就走,生意还做不做?”
解决之道,在于“差异化”而非“一刀切”。
价格差异化:预制菜菜品定价下调20%,让“便利”与“实惠”划等号。
场景差异化:机场、高铁、外卖等“效率优先”场景,主动推广预制菜。
品牌差异化:头部餐饮可推出“预制菜子品牌”,透明操作,反而赢得年轻消费者好感。
明示不是“自杀”,而是“分流”。
把“图方便”的人留住,把“追锅气”的人让给现炒,市场自然平衡。
我从来不点外卖,也不买预制菜,自然也就与预制菜无缘;喜欢点外卖的,自己还是小心点。
(六)消费者该怎样适应“明示时代”?
1. 看标签,认准“预制菜”字样
国标实施后,菜单、点餐页、店内海报都必须明确标注。
消费者可优先选择标注清晰、信息完整的门店。
2. 会看配料表,避开“隐形防腐剂”
虽然国标禁用防腐剂,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仍可能存在“擦边球”。
选购预包装预制菜时,配料表出现“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字样,直接放下。
3. 理性看待“预制菜”
安全:国标下生产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等级远高于路边小馆。
营养:真空速冻技术可锁鲜,部分菜品营养流失低于家庭反复加热。
价格:明示后,价格将回归价值,消费者可量力选择。
一句话: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知情之后,你仍有选择权。
(七)一场“明示”革命,重塑中国餐饮业
预制菜国标的出台,看似只是一次行业规范,实则是一场中国餐饮消费透明化的起点:
它让消费者第一次拥有“看清食物”的权利;
它让老实做生意的餐饮人,不再被“劣币”驱逐;
它让中国食品工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良币驱逐劣币”。
未来十年,回望2025,我们或许会感谢这场“明示”革命:
因为它不仅规范了一道菜,
更教会了整个行业——
真诚,才是最长久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