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女》,此词条收录于09/29,仅供参考
海女(外文名:あま、Ama)是指不戴辅助呼吸装置、只身潜入海底捕捞龙虾、扇贝、鲍鱼、海螺等海产品的女性,尤以日本、韩国的海女较为著名。
日本海女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白滨町的废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鲍鱼壳和用鹿角制成的捕鲍工具,公元759年,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万叶集》出现了描写海女的诗歌。20世纪20年代末,大约有200名海女活跃在御宿以及附近的七个港口。20世纪50年代之后,日本海女渐渐减少,同时,海女也逐渐地被观光业商品化。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日本海女总数达1万多人。2010年,日本海女仅2174名,平均年龄近65岁。朝鲜半岛从公元前就有了“海女”这一职业。1629年,李健所著的《济州风土记》和《葵态集》文献中首次出现文字记录,书中将海女称作“潜女”。1670年至1717年,金春泽撰写的《北轩先生文集》第13卷的《潜女说》中有关“潜女”有更详细的记载。1932年1月,济州岛海女抗日独立运动在济州岛旧左邑等一带展开。济州岛1.7万多名海女在此后的两年间开展了230次运动。1965年,韩国海女的数量达到顶峰,有超过23000名。截至2019年,韩国海女还剩下不到4000人。
日韩政府为保护这一古老职业和文化,加大了对“海女”的支持和推广力度,不仅出版了相关书籍,邀请各国媒体采访,还大力发展“海女”旅游业,希望把“海女文化”打造成新的旅游增长点。此外还定期举办“海女峰会”。2015年,济州海女文化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海女女性潜水文化被指定为日本重要的非物质民俗文化财产,也成为日本农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