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热烈迎接受阅女民兵回家,荣光过后,温暖归来:九三阅兵场下的英雄泪与团圆梦

天安门广场东西华表间短短的96米,受阅官兵要以每分钟116步的速度、75厘米的步幅、1.2米的间距,正步行进128步。190天艰苦付出,都是为了在天安门前表达忠诚的那96米128步。

而当荣光时刻过后,他们摘下耀眼的光环,回归家庭、社区和普通生活,带来了一场场感人至深的团圆场景。

小区居民热烈迎接受阅女民兵回家

9月的北京,九三阅兵的壮阔场面仍令人心潮澎湃。天安门前,军人们英姿飒爽、步伐整齐,展示了大国雄风。然而阅兵场下的故事,同样值得被记住。

这些军人褪去戎装回归生活时,脸上带着明显的“Y字”晒痕,那是他们光荣的印记。在这些印记背后,是187天千锤百炼,是96米、128步的精确把握,是战严寒斗酷暑的坚持。

01 欢迎回家,凯旋归来

九三阅兵圆满落幕后,受阅官兵陆续返乡。在全国多有机场、车站和小区,出现了众多欢迎英雄回家的感人场面。

在天津某小区,一位参加阅兵的女民兵身披红绶带回到居住小区时,邻居们早早准备了条幅,上写“欢迎回家凯旋归来”八个大字。

他们还找来锣鼓队,准备礼花。当女民兵乘着当地军区的专车进小区时,锣鼓响起,礼花齐放。

亲友捧着鲜花,婆婆抱着孙子,一同向女民兵走来。光荣属于她,孩子也是她最想念的。这位母亲为了训练,已经有半年多没见到孩子。

02 一人受阅,全家光荣

荣耀不仅属于受阅官兵本人,也属于他们的家庭。9月3日,西安市雁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相关部门,精心组织辖区36名参阅官兵家属齐聚影院,共同收看“9·3”阅兵直播。

家属们胸前佩戴“一人受阅 全家光荣”绶带,见证属于军人与家属的荣耀时刻。现役军人徐某的母亲激动地说:“看到儿子在装备方队接受检阅,全家都为他感到骄傲!”

姜某的父亲则感慨:“从‘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现代化装备,国家日益强大,老百姓心里更踏实!”

03 军人之间,世代传承

9月4日,湖南省参加纪念活动的代表返回长沙。93岁的张汉奇和101岁的袁寿春两位抗战老兵在工作人员陪同下缓缓走出车厢。

就在这时,两名身着军装的年轻人整齐列队经过。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退役士兵向彬、伍龙,当日计划乘坐高铁退役返乡。

两位年轻人注意到老人们胸前的勋章,认出这是新闻上看到的湖南抗战老兵,毫不犹豫走向老人,立正敬礼。老英雄们也坐在轮椅上,回敬了军礼。

“老英雄,欢迎回家!”两代军人站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大厅,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04 全民追更,深情告白

九三阅兵虽已结束,但舆论场上的热度持续不减。直播视频被反复品味,“最帅天团”“最酷装备”硬照刷屏,无数细节和故事冲上热搜。

受阅人员、装备整齐退场时,市民群众夹道欢送,高喊“祖国万岁!”“人民军队万岁!”甚至连“众筹”来的8万羽和平鸽都被网友关心,“都回家了吗”“证书到手了吗”。

这种“全民追更”的现象,成为中国人对祖国深情告白的一种方式。我们心潮澎湃,是为铭记历史,也是为告慰先烈。

小区居民热烈迎接受阅女民兵回家

05 荣耀印记,艰辛历程

受阅官兵脸上的“Y字”晒痕,是他们辛苦训练的证明。这些印记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练和付出。

训练场上的汗水、一次又一次的动作纠正,所有的荣耀背后都是极致的坚韧与坚持。女民兵方队进行了长达6-7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日均训练超8小时。

所有这些牺牲,都在受阅官兵与家人相拥的时刻得到了补偿。

有人说阅兵是国家级别的仪式,但回到家时,她们的身份就只是女儿、家人、邻居孩子。他们是电视里庄严的受阅面孔,现实中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