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点,43分钟突破十万台!新M7卖爆了!远超预期,超乎想象!”
此前余承东在朋友圈亲自“辟谣”全新问界M7的小订数据时,整个车圈都笑了。
●图源:第一财经
因为这样的澄清,不过是他习惯性的凡尔赛罢了。
9月23日,全新问界M7正式上市。
当晚短短5分钟,大定订单突破1万台、一小时,3万台;
●图源:微博@问界汽车
而此前,全新问界M7小订累计已经突破23万辆。
在理想、小米、比亚迪、蔚来等新势力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中,华为问界又一次打赢了漂亮的一仗。
整个汽车行业从年初打到现在,不缺爆点,也不缺新品;但像M7这样能迅速点燃市场、引发全民热议的车型,却是不多。
全新问界M7,彻底脱胎换骨
去年改款的问界M7一度被称为“救命药”,但更多人仍对它心存疑虑。
外观过时、空间不够大、智能化不足...是老款车主最常见的抱怨。
华为显然听见了用户的声音,这次的全新M7,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脱胎换骨”。
首先是价格与价值的平衡。官方起售价27.98万元,比预售价便宜了近1万元。
对于已经交了小订的用户来说,这个操作无疑会精准戳中他们的爽点。
虽然相较老款24.98万元的起售价贵了3万元,但消费者的反应却是一边吐槽贵,一边真香下单。
●图源:问界汽车
原因很简单,这3万元换来的是,质的飞跃。
外观方面,全新M7几乎换了一张脸。继承了M9的“鲲鹏展翼”设计语言,前脸气场更足;
搭配新增的海岛蓝、珊瑚红等年轻化配色,商务、家用都能hold住。
●图源:问界汽车
尺寸直接拉到5080mm车长、3030mm轴距,成功让它跻身中大型SUV阵营,逼近别克昂科旗、理想L8。
它披着M7的名字,却更像是M9的“中杯版”,直接打乱了市场的定价逻辑。
配置上,消费者最关心的智能驾驶被狠狠加码。
乾崑ADS 4.0全系标配,高配车型还叠加了192线激光雷达与30个传感器,可实现城区NCA和全场景智能驾驶。
行业首发的“舱内激光视觉方案”,更是让用户在看不见的细节里获得安全感。
●图源:微博@问界汽车
而在座舱体验上,更是毫不吝啬:
16.1英寸中控屏、副驾娱乐屏、17.3英寸后排屏幕、HUAWEI SOUND音响、AR-HUD一应俱全,配合零重力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等,直接对标传统豪华品牌。
动力方面,增程版最高综合续航可达1625公里,纯电版最高710公里,彻底打消了里程焦虑。
●图源:微博@问界汽车
相比竞品理想L8、小米YU7,全新M7的全能性被无限放大。
换句话说,这是一台真正换掉了骨架和灵魂的问界M7。
全新M7爆单背后的逻辑
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不缺新品。
2025年上半年,小米YU7一上市便掀起抢购潮;比亚迪仗着“王朝网 海洋网”的双品牌战略,持续霸榜销量第一;理想稳居家庭SUV市场头部;蔚来靠换电生态收割忠实用户...
但问题在于,这些品牌的亮点都带有某种“单一性”。
理想主打家庭和大空间,小米强调性价比,蔚来依赖服务体系,比亚迪凭规模碾压。
而M7,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全面均衡。
首先,华为的品牌背书带来了天然的信任感。
在消费电子赛道打磨出的品牌信任感,被天然的移植到了汽车市场。
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买问界不仅仅是买车,而是买华为的生态体验。
这种品牌背书效应,是大部分友商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
●图源:问界汽车
其次,是精准的市场切入。
30万级SUV市场竞争激烈,但也正是兵家必争之地。
M7的定价恰到好处:往上能挑战理想L8,往下能压制小米YU7。
它既不走极致高端路线,也不靠价格战,而是满足了用户“既要智能,又要空间,还要续航”的需求。
●图源:微博@鸿蒙智行
第三是痛点清零。
老款M7的缺陷被集体修复,外观、空间、智能、动力、续航一项不落。
某种程度上,M7已经摆脱了“修修补补”的影子,而是以一台“全新车型”的姿态重新进入市场。
●图源:微博@鸿蒙智行
最后,营销策略起到了放大效应。
余承东的“朋友圈营销”,鸿蒙智行的体验店氛围,加上发布会上的造梗式表达,把M7变成了一场全民讨论的社会事件。
从华为商城到小程序被挤爆的瞬间,消费者的情绪也被完全点燃。
所以,全新M7的爆单绝不是偶然,而是品牌、产品、市场定位、用户情绪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赛力斯,躺赢
在这场胜利中,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华为,就是赛力斯。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财报:
营收624.02亿元,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毛利率攀升至28.9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图源:赛力斯
而这一切,离不开问界系列的高端放量。
据统计,问界M9累计交付已超22万辆,稳坐50万级以上销冠;问界M8上市4个月,累计交付突破7万辆,成为40万级市场标杆。
而问界M7作为中高端主力,承担着“走量又走价”的重任。
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已从技术赋能升级为品牌共筑。
华为提供智能驾驶、座舱系统、品牌渠道;赛力斯负责制造、供应链与品控。
这种分工让赛力斯能够专注生产,而华为则带来高端溢价。
●图源:微博@问界汽车
近几年,新能源车企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很多品牌为了冲量被迫降价,利润被压到冰点。
但问界M7选择了另一条路:不卷价格,卷价值。
余承东反复强调“华为不做赔本生意”,M7的定价策略也印证了这一点——
不是一味下探,而是通过价值升级来提高消费者的付费意愿。
赛力斯通过“厂中厂”模式优化供应链,将核心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引入超级工厂内部,实现电池从生产到装车“小时级”响应,大幅降低成本。
这种制造效率,是其利润增长的关键支撑。
●图源:赛力斯
如今,赛力斯不仅是新能源车企中少数实现盈利的公司,更成为“高端智能电动车”的代名词。
资本市场也用真金白银投了票——近40家券商给予“买入”评级,股价持续走强。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全新M7帮助赛力斯和华为一起,把自主高端真正打入了BBA的腹地。
曾经30万级SUV市场被合资豪华品牌牢牢掌控,如今国产新势力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全新M7的爆火,既是赛力斯的胜利,也是自主品牌集体向上的缩影。
未来走向价值竞争
全新问界M7的爆单,不只是单一车型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价格内卷”走向“价值竞争”的一个信号。
当不少品牌还在用降价换市场时,问界选择用技术、体验和安全来说话。
从M7到M8再到M9,华为鸿蒙智行正在构建一个覆盖20万至50万价格带的产品矩阵,且每一步都精准踩在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上。
余承东曾说:“能超越华为的只有华为。”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手机,也正在汽车领域应验。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扫码加入高质量群 ↓↓↓【备注:进群】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