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汽车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可能真的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在市场应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有潜在的逃生、救援风险。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
《征求意见稿》针对车门把手的技术规范与测试流程作出了细致界定,其中明确要求:每扇车门必须配备带机械解锁功能的外把手,且需为该装置预留清晰的操作空间。
例如,《征求意见稿》规范了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规定针对汽车车门外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新增了相关要求,从而提升救援的便利性。
具体来看,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
这样大小的空间足以让成年人将四个手指探入并有足够着力点来拉开车门。
针对车门内把手,《征求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且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件还对车门内把手的布置位置新增了相关要求,包括确保在乘员位置直观可见以及安装在车门规定区域内。
《征求意见稿》对车门内把手的布置位置新增了相关要求
这份文件的编制说明特别指出,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全新安全挑战,进一步规范并提升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筑牢汽车安全防线,相关方专门启动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
这一规定意味着,此前已广泛普及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即将走向终结。
从曾被奉为智能属性的象征、设计美学的标杆,到如今逐步退出市场,“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命运转折,恰恰折射出汽车设计演进与安全底线之间的深层博弈。
早在1950年代,它就已被应用于赛车。在分秒必争的赛道,降低风阻、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至关重要,隐藏式门把手正是出于对赛车性能的极致追求。
进入电动化时代,一些车企将其宣传为提升续航的“小助手”。然而实际对续航的帮助微乎其微。
2014年有一篇名叫《Re-designing door handles to reduce aerodynamic drag in road vehicles》的论文,分析过不同门把手造型对风阻系数的影响。
结论是,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降风阻,但就只能能降低 0.0001 的风阻,也就是减少了 0.12% 的空气阻力。
所以,想靠隐藏式门把手来降风阻,效果可想而知。
在实用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其象征意义却被放大——全隐藏式门把手更多成为营造科技氛围与身份认同的视觉符号。
特斯拉Model S首次引入弹出式门把手设计,使其升华为智能汽车的视觉标志。独特的“迎宾”体验,让门把手从功能性零件转变为具有辨识度的身份符号,并逐渐成为新能源车的标志性设计语言。
但安全隐患也随之浮现。
在严重碰撞等极端情况下,全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因车辆断电而无法弹出,直接影响救援速度,甚至带来致命风险。
例如,2021年,美国一辆新能源汽车撞树起火,隐藏式门把手未能弹出被视为延误救援的关键因素。类似情况在国内也有发生:2023年青岛一起事故中,救援人员耗时三分钟才撬开隐藏式门把手的装饰盖。
虽然隐藏门把手的形式这一两年也一直在变,但无论怎么变,都非常的难用。
据大河报消息,家住郑州西郊的小王是一位网约车司机,他向记者反映:“现在很多新能源车,开门方式五花八门,有的要按按钮再拉,有的要斜着推,乘客经常不会操作。”他表示,有一次一位老年乘客在车内被困近十分钟,“当时真的急坏了,车门就是打不开”。
每一个背后都是真实的事故甚至“血的代价”。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0 年以来,因门把手问题导致救援延误的事故报告数量增长了3倍,其中90%都与隐藏式设计相关。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也给出了相似警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的成功率仅为 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 98%的成功率。
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可能因断电、变形而失效,延误救援。强制要求机械把手就是为了以最简单、最可靠的方式为安全兜底。
不仅如此,隐藏式门把手的维修成本,也会明显增加。
根据中新经纬的统计,10万-20万价格区间的主流燃油车车型,机械外把手更换价格在300元以内,有的甚至是100元出头就能搞定,但像领克、比亚迪、蔚来等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材料费用报价在400-1000元,工时费另算。
现在,咱们终于等来了监管出手,而且不光要禁掉,还强调必须配备易于识别的机械释放装置。即便是“电动车门”,也需保留机械把手作为安全冗余。这样即便电动按钮失效,外面的人还是能通过机械方式,硬拉开车门。
真心希望在这样的硬性要求下,碰撞后打不开车门的情况,能不再发生。愿未来的汽车设计,在追求美学与智能的星辰大海时,永远将这份对生命的敬畏,置于一切炫技之上。因为最好的设计,永远是让用户安心回家的设计。
往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