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的贷款
31万的中介费
贷款中介的路被谁走窄了?
杭州的王女士至今没想明白,为给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筹钱治病找中介贷款,怎么就把自己和4个国企在职的闺蜜都拖进了深渊?
中介先是以她征信有问题为由,哄骗她找闺蜜当“联系人”协助贷款,等100万的贷款到账,王女士直接傻眼了!中介毫不客气地扣走31万“服务费”。王女士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典型的 AB 贷陷阱—— 贷款实际落在闺蜜名下,自己用款、闺蜜担责,而事先承诺的2%服务费变成了31%的天价。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王女士找上门维权时,涉事公司早已人去楼空,9月1日刚完成注销。通过王女士和媒体的努力,他们找到了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原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业务员全员在岗,可谓是 “无缝衔接”。这种“金蝉脱壳”的操作,成了中介规避责任的 “障眼法”。
撕开助贷行业的三重 “遮羞布”
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助贷行业野蛮生长的缩影。这些潜伏在借贷链条中的 “毒瘤”,正一步步吞噬着客户的权益,掏空兢兢业业工作的同行的信用
1.收费猫腻:从2%到31%的天价套路
“明码标价 2 个点,实际收费翻 15 倍” 的背后,是行业一直被诟病的收费乱象。部分中介先以低费用诱骗客户签约,再通过拆分收费、虚假名目变相抬价:一笔贷款拆分为“24%基础利率 12%担保费 9%服务费”,让综合年化成本飙升至36%,远超司法保护上限。王女士被收走的31万,正是这种“灰色收费”的极端体现。
2.AB贷:把闺蜜拉下水的“连环套”
AB贷的本质,是中介利用客户征信缺陷设下的骗局。他们谎称 “找联系人增信即可放款”,实际将资质合格的联系人(B)包装成借款人,贷款发放到 B 名下后交由 A 使用,一旦 A 逾期,B 将承担全部还款责任。王女士的 4 个闺蜜,就这样成了无辜的 “背锅侠”,而中介早已卷走服务费抽身。
3.换壳逃责:中介的 “金蝉脱壳” 游戏
“旧公司注销、新公司接盘,人员设备全不变”,这种 “换壳” 操作在助贷行业屡见不鲜。原公司注销后,原班人马转投另家公司,老板变 “员工”、主管变 “老板”,用新主体规避前公司的债务与责任。消费者维权时往往面临 “公司已注销”“主体不相关” 的困境,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10月新规在即:行业要变天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 10 月 1 日正式生效,剑指行业痛点。王女士的遭遇,几乎都被新规精准“打击”:
1. 收费透明化:24% 红线卡死天价服务费
新规明确要求,包括增信服务费在内的所有费用必须计入综合融资成本,且总额不得超过年利率 24% 的司法保护上限。中介再想以“咨询费”、“贷后管理费”等名义变相抬价,都将彻底失效。像王女士31%的服务费,放在新规下已触碰红线。
2. 机构严准入:“换壳中介” 将被踢出名单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通过官方渠道公示,名单外机构一律不得合作。这意味着那些频繁 “换壳”、无资质的违规中介,将失去与银行合作的资格,彻底失去生存土壤。银行还需与机构签订明确协议,确保费用支付进度与贷款回收进度挂钩,终结中介 “躺着赚钱” 的模式。
3. 风险强管控:AB 贷骗局难再藏身
新规强化了银行的风控责任,要求银行完整掌握贷款真实用途与风险情况。对于 AB 贷这类 “冒名贷款”“虚假用途” 的情况,银行需通过穿透式监控提前识别。今后中介再想包装虚假借款人、转嫁风险,很可能在银行审核环节就被拦截。
消费者避坑指南:
这 3 件事一定要记牢!
助贷新规落地虽然能净化市场,但消费者仍需提高警惕。结合王女士的教训与新规要求,这 3 点避坑技巧请收好:
✅ 先算总账再签约:无论中介怎样宣传低费率,都要让其列明所有收费项目,自己核算综合融资成本,超过 24% 直接拒绝;
✅ 拒绝“拉人增信”:凡是要求找亲友“协助贷款”“增加信用分” 的,大概率是AB贷陷阱,切勿把亲友拖入风险;
✅ 认准正规渠道: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查询合作助贷机构名单,拒绝与名单外的“无名中介”合作,签约前核查公司信息,警惕 “刚成立不久、人员异动频繁”的机构。
从王女士的 31 万服务费悲剧,到 10 月新规的强力整治,助贷行业正在告别 “野蛮生长”。但真正的安全,永远始于消费者的警惕。如果你的身边也有类似的借贷陷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提醒更多人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