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鼐-抗日名将、“福建事变”发起人、民革创始人

蒋光鼐

《蒋光鼐》,此词条收录于09/27,仅供参考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原名煚[jiǒng],字憬然,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虎门(今属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三蒋村)人,汉族广府民系。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抗日名将、民革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

      蒋光鼐出身没落的书香世家,父母早逝,1904年考入东莞师范学堂,1906年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蒋光鼐赴武昌参加起义,被编为学生军参加作战,1912年以军功被选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进修,后相继参加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但屡遭失败。1917年,蒋光鼐追随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在广州军政府先后担任警卫营连长、粤军参谋、巡监缉私舰舰长等职,多次带兵参与保卫军政府、统一广东等战斗。北伐时期,蒋光鼐任第11军副军长兼第10师师长,所部作为先锋军参加过进攻平江、岳州、武昌的战役。1927年,宁汉分裂后,蒋光鼐投向南京国民政府,率军入驻福建。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蒋光鼐率部与晋绥军、西北军作战,因表现优异获二等宝鼎勋章。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蒋光鼐率第19路军对日军发起自卫反击,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等地展开多次战役,日军发动四次总攻均遭败绩,死伤近万人。战后其所辖第19路军遭到排挤,蒋光鼐继而主张反蒋抗日,和蔡廷锴[kǎi]等筹划“福建事变”,建立福建人民政府。“福建事变”遭到镇压后,蒋光鼐避到香港,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呼吁联合抗日。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蒋光鼐解散同盟北上抗战,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次年,蒋光鼐受命为第四战区参谋长,并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委员。1940年,随着广东划入第七战区,蒋光鼐又改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驻韶关曲江。1945年5月,蒋光鼐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蒋光鼐秘密组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反对内战,反对独裁。1949年,蒋光鼐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此后长期担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1967年6月8日,蒋光鼐因患癌病逝于北京,骨灰先是存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7年与蔡廷锴一同迁葬于广州19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将军墓。

      1988年12月17日,纪念蒋光鼐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代表对蒋光鼐的一生做出了评价,称蒋光鼐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他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他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不移的政治节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值得学习和纪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