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283 惊喜之作!印度双效片让我享受美好时光
WEI信【50051246】
印度人为什么总给人一种很奇葩的感觉?
当年在日本研修,我买了早饭放在桌子上
阿三直接一句话不说拿起来就吃
我完全不能理解他如此自然的开吃
他完全不能理解我如此自然的抡了他4、5个耳光
我们两都对对方的行为一脸懵逼
在印度,种姓制度可以有多可怕?
在日留学生一枚,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
由于刚来日本的时候留学生们都会在语言学校学个一年半年的日语,然后再各自决定进路。
就在语言学校,我的隔壁班里有位男性印度人,19岁左右,来日本进大学的。放学的值日只要排到他,每次都没干值日就跑了,开始还好大家都以为不过是忘了,时间长了,一次老师觉得奇怪就把他放学叫到办公室,问“怎么每次都没做值日就走了?”
他一脸无辜地说“我的阶级不需要打扫卫生。”
老师先是诧异,紧接着就怒斥“这里不是你的国家!在日本自己的事自己做,没有人不需要打扫卫生!”
当时我在一边,看到印度人睁大眼睛的神情像是五雷轰顶般震惊,接着转为微妙的不解和挫折。
后来他被老师罚了一周的值日。那个周我放学后常看到他笨手笨脚地用着扫帚,眼神不时还慌张地四周瞥瞥,像是做着什么令人蒙羞的事。
可能印度的阶级差就有这么严重吧。
印度人为什么总给人一种很奇葩的感觉?
我也补充一个吧,公司是合资公司,有一年派驻了一个印度高管来中国,有一次这个印度人在和我们中方高管聊天的时候说自己家里有十几个佣人,问中方高管家里有多少,中方高管被突如其来的问题搞蒙圈了片刻,回了一句:我们员不搞这一套。
在印度,种姓制度可以有多可怕?
2014年5月27日,印度北方邦的农村,两个少女“贱民”惨遭奸杀并被吊在树上示众:
印度最新犯罪片《第15条》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种姓制度的罪恶和警匪勾结的黑暗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票房大卖,口碑爆棚:
影片猛烈抨击种姓制度,婆罗门社(Brahmin Samaj)向最高法院提交请愿书,要求禁映此片,婆罗门组织在各大影院举行抗议,无形中成了影片的活广告:
因主演《调音师》被中国观众熟悉的阿尤斯曼·库拉纳,出演外交官之子阿扬警官:
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然而,长达3000年的种姓制度、种姓冲突仍然弥漫于整个社会。
路过一个贱民的村庄,属下提醒阿扬种姓制度的存在:“他们碰过的水,我们不喝。我们不能接触他们,哪怕他们的影子也不能落到我们身上。”
贱民从事的都是最肮脏、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
据印度清洁工运动(SKA)统计,卫生工人们经常几个月拿不到工资,每年都有数十人在清理下水道时死于窒息。
三个少女贱民因要求日薪增加3卢比(约合三毛人民币),被工厂老板伙同警察轮奸,有两个被吊死、示众,还有一个下落不明:
无法想象,三毛钱,一人失踪,两条人命!
刽子手试图以此吓阻胆敢反抗的贱民。
贱民出身的学霸精英为弱者打抱不平,被绑架、杀害:
政客拉选票,忽悠贵族、贱民的大联合:
印度警察体系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地方警察系统,还有一个是隶属中央内政部的联邦警察系统(IPS),成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平常交流都用英语。
阿扬属于IPS的警官,背景深厚、前途无量,迟早都要调走、升迁,他不顾一切也要挖出真凶,很难得到当地警察的配合: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阿扬不是福尔摩斯或蝙蝠侠,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惊人之举,这正是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低调、务实,对黑暗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对光明的未来也保持了热切的期望。
事实上,一些看似云遮雾罩的奇案,根本就用不着什么福尔摩斯,人类的行为动机、行为模式,早已被犯罪学家、心理学家一网打尽,只要基层警察认真调查、秉公办案,查个水落石出有何难哉。
贱民学霸的妻子只要提到或看到丈夫,眼里总是冒星星。阿扬若有所思地望着妻子:
你看我的时候,眼里从来没冒过星星,是不是因为我还不够优秀?近朱者赤,川话叫跟好人学好人。碰到一个好人,欣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变得更好更优秀的冲动和愿望。
影片制作水平很高,警察败类杀人灭口的段落自然而又突然:
苦苦寻找失踪少女的阿杨被停职,但他没有放弃:
黑暗、压抑的故事,有一个光明、温暖的结尾,正义得到了伸张。
阿扬问老妈妈的种姓是什么,老妈妈的答复被汽车喇叭声盖过,人们哄堂大笑。
这一豹尾寓意深长:古老、不合理的种姓制度终将被现代文明淹没。
我不相信鸡汤,我相信每个民族都有阿扬、贱民精英这样的脊梁:黑暗是永恒的,光明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