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此词条收录于09/27,仅供参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又称多动症、多动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患者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中,将该疾病称为注意缺陷u002F多动障碍 (ADu002FH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该病临床表现包括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和冲动、学习困难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有30%~50% 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儿童患者常用的评估量表是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成人患者可通过成人ADHD自评量表、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问卷等进行评估,该病需结合诊断要点进行诊断,包括起病于童年期(12岁以前),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减轻活动过多症状,治疗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等。6至14岁是该病预防的重要时期,家长和老师可以将注意力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调整儿童活动量和改进管教方法等进行预防。预后良好的相关因素是智商较高,家庭有良好支持系统,人际关系好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4:1~9:1,中国调查发现患病率1.5%~10%,英国按ICD诊断系统,报告患病率不到1%,荷兰报道为5%~20%,日本为4%。此外,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约为3%,男女性别比例为3:2~1:1。1845年,Hoffmann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来描述。1937年,Bradley指出这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的特殊形式,并应用苯丙胺治疗取得疗效。1966年,Gessel指出多动症是“轻微脑功能失调”。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在DSM-Ⅲ中首次提出成人期注意缺陷障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