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拥有165万粉丝的“肥娟小吃”账号发布了一则道歉视频。镜头前这对曾因“永不带货”承诺感动无数网友的草根夫妇,如今坦言“我们确实说过不带货,也确实卖了,如果你们觉得被骗了,我们道歉。”
“当初不想利用网友们感动去卖货,现在带货则是因为想赚钱了,想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同时想让肥娟小吃店能坚持下去。”
这条视频如同投入舆论场的深水炸弹,将他们推上风口浪尖。
四个月前,肥娟夫妇的直播间里品牌方争相刷礼物抢占榜一位置,五分钟就能收到三十多个价值3000元的嘉年华礼物,单日收入轻松突破十万。面对汹涌而来的商业机会,他们却撤下广告牌,关闭直播间外出“避风头”,甚至拒绝了六位数的广告邀约。
如今转身投入直播带货,30天完成50场直播,创下100万至250万元销售额,他们的转变撕开了网红经济中最敏感的那道口子——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
从童鞋店到流量顶流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根源,必须回到肥娟夫妇故事开始的地方。
在湛江遂溪县第三小学旁,一家名为“肥娟小吃”的店铺前身是家童鞋店。当时的鞋店生意惨淡,却每天挤满了放学的小学生——他们不是为了买鞋,而是为了避雨、等家长,享受免费的电视和零食。老板娘邱智娟从未驱赶这些孩子,即使他们“叽叽喳喳”讨论电视情节,让真正的顾客无处下脚。
鞋店最终因入不敷出倒闭,这个结局被分享到网络后,网友们纷纷建议转型小吃店。于是,“肥娟小吃”的招牌挂了起来。
转型后的小吃店以极致亲民的价格迅速走红:薯条2-3元,最贵的单品不超过3元。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定价低廉,他们却坚持使用亨氏番茄酱——业内公认的高端品牌。有网友感叹:“就这样对待小学生认真的态度,不想赚钱都难!”
直播间的爆红更像一场意外。当品牌方发现抢占榜一能带来巨大广告效应后,肥娟的直播间成了商业战场。白象品牌与十七个竞争者角逐榜一,最终胜出后其线下产品直接卖断货;原本销量不佳的欧亚牛奶更是在他们直播间销量翻了百倍。
面对汹涌的商业浪潮,这对夫妇却突然撤掉广告牌,关闭直播间外出“休息”。在流量巅峰期选择急流勇退,让所有人看到了这对草根网红的特别之处。
争议漩涡中的真诚挣扎
肥娟夫妇的网红之路并非坦途,围绕他们的争议如同潮汐般时起时落。今年1月,一张出现在直播间的“甜美遂溪文旅推荐官”证书引发造假风波——眼尖的网友发现证书上缺少官方公章。
面对质疑,肥娟夫妇很快展示出盖了章的正式证书,并兴奋地表示以后可以去周边景点“白嫖门票”拍视频了。这场小风波虽很快平息,却预示着网红身份带来的关注与压力将如影随形。
真正的风暴发生在5月。肥娟夫妇宣布将在10月补办婚礼时邀请1000位网友免费参加,强调“无需随礼”,甚至允许宾客使用空红包或象征性塞1元钱。这个浪漫计划迅速被现实击碎:部分网友要求报销路费、携带全家赴宴,甚至出现涉及人身安全的极端言论。
“怕有人把婚礼掀了。”林景欢在解释取消决定时坦言。千人规模活动的安全隐患、超出预期的经济负担、以及舆论场中“炒作”的质疑声,让这对夫妇最终选择回归传统婚礼形式。
这些争议背后,是草根网红面临的共同困境:怎样在汹涌的流量中保持真实,同时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当肥娟夫妇开始直播带货时,这个矛盾被推向了顶点。
网红经济的生存悖论
肥娟夫妇的转变揭示了网红经济中一个残酷的悖论:公众期待网红保持“纯粹”,却忽视了内容创作者的基本生存需求。当肥娟夫妇在直播间直言“想赚钱”时,他们不过撕开了这层虚伪的面纱。
肥娟夫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商业模式始终带着温度。首次直播带货时,他们采用“无合同、低抽成”模式,甚至主动表示“抽成比别人少也行”。选品上坚持亲自试用,只推荐自己觉得好的产品。当同行用“家人们谋福利”的话术收割粉丝时,肥娟夫妇直白地表示厌恶那些“从中抽取很夸张分红”的行为。
这种真实感或许正是他们持续吸引人的核心。当记者问及成名后的生活,林景欢说:“我们其实就是普通人。阿娟是个很简单的人,手机很多年也没换过了,衣服和包包也不追求名牌。”邱智娟则表达得更朴实:“我们每天晚上一起去吃个宵夜、买碟肠粉就能很开心。”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真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肥娟夫妇的“人设崩塌”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公众对真实性的渴望与对商业化的抵触之间的冲突。
回顾肥娟夫妇的轨迹,从允许小学生免费进店避雨,到转型小吃店后坚持使用高端原料;从拒绝六位数广告到为守护“快乐基地”而选择带货,他们的核心从未改变——一种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善良与真诚。
当带货直播成为内容创作者可持续生存的手段时,公众或许需要调整期待:重点不在于是否带货,而在于怎样带货。真诚的表达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当越来越多的网红在“谋福利”的话术中迷失时,一句朴实的“想赚钱”反而赢得了更多尊重。
当潮水退去,唯有真实能留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