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蔡澜先生安然离世,享年83岁。遵照其生前意愿,不设任何仪式,低调而洒脱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蔡澜生于1941年,祖籍广东潮州,长于新加坡,后定居香港。他的一生如繁花盛放:少年时以影评叩开文坛大门;留学海外研习电影,为邵氏公司奔波半生;中年提笔写食评,后成华人世界公认的“食神”;晚年著书超200本,开餐厅、办书展、玩网络,好奇心驱使他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他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金庸赞他“真正潇洒”,倪匡叹他“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而他自认只是个“地球人”——活得痛快,笑得开怀,把人间烟火品出了至味清欢。
以勤劳奋斗赢得尊重
蔡澜并非天生的“享乐派”。他在邵氏电影公司时,曾为拍一个逼真的骷髅,深夜入山寻人骨,刷洗至亮白如玉;家中出现重大变故,他强忍悲痛完成专栏文稿,准时交稿;即便移居海外,他仍自费每周用国际快递发送手稿,只因“答应了就要做到”。
“做得勤快,做什么都会被尊重。”这是他对后辈的肺腑之言。倒垃圾若全力以赴,亦是尊严;写字楼里若敷衍塞责,终成废人。他眼中的“勤”,是全心投入的专注,是言出必行的担当。
少年当知,真正被尊重,从不源于光环与头衔,而来自你为手中事注入的每一分心血。
和人生的烦恼从容相伴
无数人曾向蔡澜倾诉迷茫:“怎样克服烦恼?”他答得直白:“没得克服,只有与它共存。一切烦恼,总会过去的……既然知道一过就好笑,不如先笑个饱。”
他将痛苦锁进“保险箱”,一脚踢入大海,有时连妻子也不倾诉。有人笑他“用快乐欺骗读者”,他坦然回应:“受骗也没办法,愿者上钩。”
这并非逃避,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一次,他乘飞机遇强气流颠簸仍面色从容,邻座的人紧抓扶手颤声问:“你是不是死过?”他淡然一笑:“不是,我活过。”
青春路上,与其与焦虑缠斗,不如学学蔡澜——把烦恼暂存心底,昂首阔步继续向前走。
好奇心是最长久的老师
蔡澜虽已高龄,仍是新科技的“头号玩家”。电子产品必购最新款,微博、抖音玩得风生水起;为追心爱的剧有时还要熬夜;听说世界上哪里的风光绝美,总要想办法去欣赏一番。
“我一生就是给好奇心驱使到现在。”他像孩童般贪恋世界的鲜活——品新菜、访异国、读冷门书,甚至研究篆刻方寸间的宇宙。朋友倪匡早早宣布“人生配额用尽”,他却笑答:“喝好酒的配额才刚刚开始!”
求知无涯,行者无疆。保持对未知的热望,生命便永是奔涌的江河,而非停滞的池塘。
俗得坦荡,活得清白
蔡澜从不避讳谈钱:“钱代表别人对你的肯定,我是俗人,需要这种肯定。”但他每一分收入皆源自笔耕不辍的专栏、亲力亲为的食肆、监制电影的汗水。
他视自己为“码字的手艺人”,而非高高在上的所谓名流。写作时常常几易其稿,字字推敲;推荐餐厅若遇劣食,宁可得罪人也不会违心夸赞。金庸曾精准点出其魅力:“见识广博却毫无学究气,俗得坦荡,活得清白。”
爱财未必俗气,取之有道便是底气;清高未必脱俗,脚踏实地才是真章。
今天努力活得比昨天好
近年来一直独居,他晨起看浪,午后习字,日啖威士忌配五常米饭。有人问:“四大才子唯余您一人,可孤独?”他答:“他们都不想我孤独。”
“今天要活得比昨天好,明天活得比今天更好。”这句绣在他布袋上的话,正是其人生注脚。从不在成就中沉迷,亦未在衰老中颓唐。当被问及此生是否称职,他笑言:“做电影人不称职,做写作人很轻浮,做商人是小买卖……但做‘愉快的人’,我很称职。”
人生意义何在?蔡澜以83年光阴作答:不求登峰造极,但求每一日都比昨日更痛快、更尽兴。
这里有更多精彩素材↓
《语文报·作文素材快线》
●语文报社 好物优选●
更多精彩
来源:光明网等
责任编辑:李苗霞
责任校对:宋会玉
终审(负责人):李德捷
语文报社《作文素材快线》
□邮发代号:22-287
□团购:请致电0351-637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