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进化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植物怎样利用其内在的遗传变异(特别是等位基因变异)来驱动对变化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选择压力)的适应性进化,并强调了其在作物育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意义。
核心在于理解植物表型变异(如形态特征和胁迫抗性)背后的分子机制。现代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结合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极大地加速了鉴定关键基因及其等位变异的速度。这些变异主要发生在编码区(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和非编码区(影响基因表达调控)。
形态性状的适应性变异:
植物通过调整关键形态特征来适应不同环境。例如:
株高 (Plant height):主要由赤霉素(GA)生物合成(如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1/SD1)和信号转导(如DELLA蛋白)通路基因的等位变异控制。例如,水稻SD1和小麦Rht基因的变异是“绿色革命”矮秆品种的基础,提高了抗倒伏性和产量。
分蘖数 (Tiller number):受多种激素(独脚金内酯SL、脱落酸ABA、生长素Auxin、细胞分裂素Cytokinin)信号通路核心调控因子(如TCP转录因子TB1/BRC1, SPL转录因子IPA1, GRAS蛋白MOC1和Dt2)的等位变异调控。这些变异影响分枝结构,形成适应不同生境(如干旱或高密度)的“理想株型”。
种子大小/重量 (Seed size and weight):与细胞增殖和激素(如细胞分裂素)调控相关基因(如水稻中的GS2,TGW2,GSE5;大豆中的ST05,SSS1,HSW)的变异紧密关联,直接影响种子散布能力和作物产量。
种子休眠与萌发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由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拮抗平衡通路的关键基因(如拟南芥DOG1;水稻SDR3.1,SD6,GF14h;菜豆Pectin Acetylesterase-8)的等位变异决定。这些变异使种子能在最有利的时机萌发,避免不良气候。
开花时间 (Flowering time):是关键的物候适应策略。核心调控因子(如拟南芥FRI,FLC,SVP;大豆光周期通路基因E1-E4,J,Tof16/12)的自然变异使植物能适应不同纬度(日长、温度)环境。开花时间差异也是物种间生殖隔离的重要机制。
叶片形态 (Leaf morphology):受细胞增殖和激素(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调控网络基因(如拟南芥SVP;水稻WLG;玉米LIG1;杨树CUC2,YABBY11)变异的控制,优化光合效率以应对不同环境(如光强、湿度)。
其他性状:如花器官结构(番茄自花授粉)、果皮颜色(苹果、草莓)、刺(茄科植物)等也受特定基因等位变异的影响。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变异:
植物利用遗传变异激活防御信号通路以应对环境压力:
冷适应 (Cold adaptation):核心通路(如ICE-CBF-COR, MAPK信号)基因(拟南芥CBF2;水稻COLD1,MAPK3,CTBs,HAN1,SEH1;玉米bZIP68,COOL1,ICE1;小麦PGK,Wcrs)的等位变异赋予不同生态型/亚种(如粳稻与籼稻)抗寒性差异。
热胁迫耐受 (Heat stress tolerance):热形态建成(如PIF4)和蛋白稳态维持相关基因(水稻SRL10,SLG1,TT1,TT3.1/3.2;玉米GRMZM2G324886;小麦SG-D1,PIF4;葡萄HSFA2)的变异是耐热性的基础。
干旱适应 (Drought adaptation):涉及根系构型(如拟南芥EXO70A3;水稻DRO1,RoLe1,SPL10;玉米ZmTIP1,NAC111,VPP1;小麦WD40-4B,NAC071-A,SNAC8-6A;大豆ACO1,Prx16;杨树WRKY68,RSZ21;番茄BBX18;油菜NF-YA7)以及渗透调节、ROS清除等通路基因的等位变异。
淹水/涝渍适应 (Submergence/Waterlogging adaptation):核心是缺氧感知的N-degron通路(涉及ERFVIIs转录因子如RAP2.12,SUB1A,SK1/2)。关键基因(拟南芥RAP2.12,WRKY22,MBR1,ACO3;水稻SUB1A,UGT75A,GF14h)的特定等位变异(如SUB1ASer186)使水稻能采取“静止”或“逃避”(快速伸长)策略应对洪涝。
盐碱适应 (Saline-alkali adaptation):主要通过离子稳态(如Na /H 反向转运体、K 转运体)相关基因(拟南芥SOS1;番茄SOS1,SOS2,SCaBP8,HAK20;水稻SKC1,STG5,RST1,STH1;玉米NSA1,HAK4,SnRK2.10,SULTR3;4;小麦RN1/2,SPL6-D;高粱TEF1,AT1)的等位变异实现。
生物胁迫适应 (Biotic stress adaptation):植物通过免疫受体(PRRs, NLRs)和信号组分基因的自然变异(如拟南芥ACD6,QDR,P2K2;水稻ROD1,AP47,C3H12,BSR-D1,PICI1;玉米Hm1,LecRK1,FBL41,CCT,ABP1,Trxh,MM1;小麦DIR-B1,RWT4,Ne1;大豆SNAP18;油菜MKK9)来平衡抗病性与生长发育,以应对病原体的共同进化。
环境适应驱动物种形成:
环境适应导致的遗传分化(如开花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形成新生态型、亚种甚至物种(如桦木科鹅耳枥属Carpinus、虎榛子属Ostryopsis物种对;水稻籼粳亚种)的重要驱动力,常伴随生殖隔离。栽培作物的驯化(如水稻、小麦、大豆)本质上是强人工选择下的快速环境适应过程。
早期陆地植物多样化:
陆地植物从水生祖先演化过程中,主要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和全基因组复制(WGD)获得大量新基因,构建了复杂的分子通路(如光信号、激素、细胞壁合成、次生代谢、抗逆),以应对陆地环境的复杂性(如干旱、UV、温度波动)。后续的WGD事件(尤其围绕白垩纪-古近纪边界)进一步通过功能分化促进了维管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多样化与环境适应(如种子发育、抗性、油脂合成)。
展望与前景:
未来研究应:
扩大样本与系统多样性:涵盖更广泛的地理种群和非模式物种,以理解适应性进化的可预测性。
多组学鉴定优异等位基因:利用泛基因组、eQTL、mGWAS、表观基因组学等方法系统挖掘调控关键表型(高产、优质、多抗)的优异等位变异(SNPs, SVs)。
基因编辑、AI设计与远缘杂交:结合基因组编辑技术精准整合优异等位基因;利用AI预测表型;通过远缘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或合成杂交物种(克服生殖障碍)创制适应未来气候(多抗、高产)的新种质。
总之,植物基因组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是其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物质基础。深入解析这些变异的分子机制,不仅加深了对植物进化过程的理解,也为利用分子育种手段设计培育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新一代作物提供了重要理论和资源。
高颜值免费 SCI 在线绘图(点击图片直达)
最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IMP(点击图片直达)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