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一则花费千万出书网上卖十块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一套耗时七年、跨越多个国家拍摄的数学读物,凝聚着创作者无数日夜的心血,60多部配套纪录片更是倾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上千万资金。可刚发售,盗版商就将其扫成PDF,把纪录片录屏,在二手平台以十元、五元甚至一元的价格售卖。创作者包先生向平台投诉,得到的却是“证据不足”的冰冷回应。这背后,是当下内容产业面临的残酷困境。
包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在互联网时代,从畅销小说到专业学术著作,从热门影视资源到小众艺术作品,它们几乎无一幸免,盗版行为变得更加猖獗和隐蔽。盗版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他人的创作成果轻松复制、传播,在电商平台、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公然售卖,严重损害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他们无视创作过程中的心血与投入,以极低的成本窃取他人智慧结晶,再用低价吸引贪图小利的消费者,使得正版产品在市场上举步维艰。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创作热情的极大挫伤。长此以往,谁还愿投入大量资金创作高质量作品?创作生态一旦被破坏,最终受损的是整个文化市场。
而平台在这场盗版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令人失望。作为网络交易的重要场所,平台拥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本应承担起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然而,实际运营中,部分平台却对盗版行为视而不见,或是以“证据不足”等理由敷衍投诉者。这背后或许存在着监管成本、利益考量等因素,但无论怎样,都不能成为平台逃避责任的借口。平台的不作为,无疑是在为盗版行为大开方便之门,让盗版商更加肆无忌惮。长此以往,平台自身的信誉也将受到损害,失去消费者和创作者的信任。
面对盗版乱象,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作者自身要增强维权意识,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保留证据,遇到侵权行为时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版行为,提高盗版的违法成本,形成有力的法律威慑;平台则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审核机制,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建立快速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让盗版无处遁形。
知识有价值,创作者心血不容践踏。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创作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创作环境,守护知识尊严,让更多优秀作品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