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热得实在不寻常。出门就像闯进大烤箱,曾经难以想象的40℃高温,如今几乎成了寻常数字。在陕西周至,地面温度竟飙升至72.9℃,放上一只铁盘,完全可以煎个鸡蛋。河南新乡,连一向耐热的大鹅也被高温夺走了性命。
从东北到华南,从繁华都市到乡村田野,没有人能逃过这场炙烤考验。新闻中时不时能看到有人因中暑甚至热射病被紧急送医的报道。炎热带来的不仅是难以忍受的体感,更是健康与安全的隐忧。这让人不得不追问,今年的天气为何会如此异常?
极端高温肆虐
这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炎热。自7月中旬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牢牢覆盖着全国大部分地区。监测数据显示,许多地方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到2℃,虽然看似数字不大,但体感上的差异却是翻倍的压迫。
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北方地区,气温轻而易举突破40℃,走出家门如同步入一个巨大的烤炉。与此同时,江南、江淮等地气温虽普遍在35℃左右,但空气湿度极高,闷热难耐,行走其间就像被蒸笼罩住,全身湿漉漉的。
陕西周至的高温纪录尤为触目惊心,气温直逼41.4℃,武功的地表温度更是被实测达到72.9℃。这样灼热的路面,不仅让人不敢赤脚停留,甚至能把食材烤熟。河南新乡农户口中的“大鹅暴毙”事件,更加凸显了高温的威力。
东北,这块曾经盛夏里少有酷暑的土地,今年也彻底失守。空调销量暴增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黑龙江,空调销量比平时激增了11倍,安装量是去年同期的10倍。小米空调更是卖出了去年的20倍。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炙烤,高校更是焦头烂额。大连民族大学紧急采购5800台空调,哈尔滨工业大学计划加装近万台。吉林大学的老校区却因电路负荷过大而无法立刻安装空调,学生们只得在停车场支起帐篷,将露天当成临时宿舍。这一幕既令人心酸,也将极端高温的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便是漠河,这个位于大兴安岭北部、被誉为中国“北极村”的地方,也被炎热侵袭。今年夏天连续两日突破35℃,不仅刷新了55年来的最高纪录,也让“避暑圣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从南到北,从平原到高原,这个夏天的热浪,正在一次次打破人们对于高温的心理底线。
热浪成因剖析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夏天热得如此难熬?
首先要提到的是气象系统的变化。今年北方遭遇了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的双重挤压。大陆高压是一团巨大的干热气流,当它停滞在华北或西北地区时,天空几乎万里无云,阳光直射,热量无处散去,整个大地就像一口烧红的铁锅。而今年异常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也向北推进得比往年更靠上。这个巨大的暖湿气团源源不断地将海洋水汽送到内陆,与大陆高压叠加,形成了潮湿闷热的“桑拿天”。
于是,干热与湿热的联手,不仅让人感到热浪扑面,还制造出湿度高、热量散不掉的“闷罐效应”。这便是多地气温破纪录、体感极为难耐的直接原因。
然而,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气象现象。放眼过去十年,我国夏季40℃以上的极端高温事件范围明显扩大,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背后真正的推手,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深远影响。
2024年被确认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与工业革命前的1850至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55℃。别小看这区区一度多的差别,它足以改变气候格局。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被扰乱,冷暖气团的界线逐渐模糊。
于是,像东北这样传统上的避暑地也不再安全,今年屡次被卷入高温浪潮。而在南方,湿热的天气更是进一步加剧体感的压迫感。气候变暖正让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变得更加频繁和猛烈。
换句话说,全球变暖已经从一个书本上的名词,演变成切切实实的生活压力。
防暑自救指南
面对高温,我们除了抱怨,最重要的还是学会怎样科学应对,避免自己和家人受到威胁。
首先要注意时间的选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段。如果没有必要,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必须出门时,要做好全套防护措施:轻薄透气的防晒衣、宽檐帽、墨镜一个都不能少。
其次,补水一定要及时。高温环境下,...不仅会迅速丧失水分,还会流失电解质。如果只喝白水,反而可能导致体内盐分不足,引发中暑或抽筋。最好的方式是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者自制淡盐水,多次少量饮用,帮助身体维持平衡。
特殊人群尤其需要关注。老人、小孩、孕妇和慢性病患者,都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家人要时刻留意他们的状态,避免长时间呆在闷热环境里。
而像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这样的户外劳动者,则是最容易受到高温威胁的人群。他们在烈日下长时间作业,极易中暑甚至诱发热射病。因此,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休息频率、寻找阴凉场所,都必须得到保障。
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致命的热射病。它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类,患者体温会迅速升高到40℃以上,并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今年夏天,河南安阳就曾在一天内收治多例热射病患者,这无疑是对社会的警告。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大量出汗等中暑症状,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记住四步:搬、量、擦、补。
搬: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
量:尽快测量体温,判断情况是否严重。
擦:用冷水或稀释酒精擦拭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区域,帮助快速降温。
补:若患者清醒,可以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或体温始终不降,就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千万不能拖延。
结尾
当年我们在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全球变暖”时,或许觉得它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但如今,当东北的夏天热得像南方,漠河刷新历史纪录,热射病频频出现在新闻头条,这个名词已经化为现实。
气候变化已不再是未来时,而是正在发生的进行时。面对高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能开空调时就开,能休息时就休息,不要为了节省电费去硬扛高温,更不要忽视身体的预警信号。惟有科学应对,才能在烈日下守住健康的防线。
愿大家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都能保持清醒与健康,安然等待凉爽秋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