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今年62岁了,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有点高血压,一直靠吃药控制着。
上周六下午,天气预报显示气温高达38度,可李大爷觉得自己院子里的菜园子快旱死了,非要顶着大太阳去浇水施肥。
“就半个小时的事儿,我这身体能扛得住!”李大爷跟老伴这样说着,就拿着水桶出了门。
谁知道,不到20分钟,李大爷就倒在了菜地里,邻居发现时,李大爷已经满脸通红,呼吸急促,意识模糊,120急救车赶到时测量,体温高达41.2度,血压直线下降,差点引发热射病。
医生说,这个夏天他们已经接诊30多例像李大爷这样的了,60%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总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结果在高温天气下做了一些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危险的事情。
像李大爷这样,本以为是一些平常的小时,却险些酿成大祸。
那么,究竟是哪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在夏天竟然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呢?
01、夏天猝死风险为什么会激增?
很多人不知道,夏天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高发期。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7-8月份,心脑血管急症的发病率比春季增加17.3%,其中猝死事件更是比平时高出2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发现:当气温超过35度时,65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脏病突发风险增加42%。
为什么夏天会这么危险?
1.血管扩张,心脏超负荷: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大幅扩张,心脏需要加倍努力维持血液循环,就像让发动机突然拖动双倍货物。
2.大量出汗,血液变粘稠:正常人在35度高温中每小时出汗1-2升,血液粘稠度增加28%,容易形成血栓。
3.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汗液带走大量钠、钾离子,当钾离子流失超过15%时,心脏电传导异常,可能引发猝死。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专家明确指出:“50岁以上中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的心脏猝死风险是年轻人的3.7倍。”
02、夏天千万别做这5件事
1、烈日下剧烈运动
很多老年人习惯晨练,即使夏天也要坚持晨跑、爬山、打太极,晨起时血压本身就处于高峰期,再加上高温刺激,血压瞬间飙升至危险值。
气温超过32度时,户外剧烈运动很容易引发中暑和心脏问题。
2、长时间户外重体力劳动
搬运重物、农田劳作、修剪花园等重体力活动在高温时段进行极其危险,连续户外重体力劳动容易引发热射病,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更是致命威胁。
3、拒绝开空调“硬抗”高温
担心空调费电或怕着凉,在37-38度的室内环境中“硬撑”,室内温度过高而且持续时间长,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
4、高温天泡热水澡或蒸桑拿
一些人认为“热天出热汗”有益健康,长时间泡热水澡或蒸桑拿,高温环境下再进行热水浴,心脏负荷急剧增加,血管过度扩张,容易导致血压骤降和心律失常。
5、情绪激动或突然用力
在高温环境下大发脾气、突然搬重物、用力排便等,情绪波动会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加上高温刺激的双重作用,心脏容易“超载”引发意外。
03、科学度夏:做好这几件事
既然知道了危险在哪里,那么怎样科学、安全地度过这个夏天呢?
1、调整运动时间和强度
最佳时间:早上6点前或晚上7点后进行轻度运动。
推荐室内慢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比如6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不应该超过110次/分钟。
2、合理使用空调
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度最适宜,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8度之间,可以全天开启,但每2-3小时要开窗通风15分钟。
3、科学补水
每天至少喝水1500-2000ml,少量多次,每次100-150ml,晨起、饭前、睡前都要主动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比如香蕉、冬瓜、绿豆汤。
4、规律作息
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最好在凉爽环境中午休30-60分钟,晚上不要超过11点睡觉,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随身携带,有条件的准备血压计,每天定时测量,出现胸闷、气短、头晕时立即就医。
夏天的炎热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考验,但聪明的人从不会硬碰硬,真正的勇敢不是“硬抗”,而是学会保护自己,宁可在凉爽的房间里悠闲地打几圈牌,享受家人陪伴的温馨时光,也不要拿生命去“证明”自己的身体有多棒。
改变一些小习惯,避开那些危险行为,我们就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地度过这个夏天,迎接秋天的凉爽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