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70岁大爷“辟谷”7天被送进ICU!古人辟谷为升仙,今人辟谷..

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

一位70岁的大爷,深信“辟谷养生”的理念,自行在家断食7天,结果不仅没有感到“身轻如燕”,反而因严重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衰竭被直接送进了ICU,历经10天的抢救才侥幸脱险。

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

这则新闻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许多热衷于各种新奇养生法的人们头上。评论区里,有人震惊,有人后怕,也有人疑惑:“辟谷不是老祖宗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吗?怎么差点成了夺命利器?”

这个问题,恰恰问到了关键。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辟谷”,与古人躬行实践的“辟谷”,早已是形似而神非的两码事。古人辟谷追求的是“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升仙”之境,而许多现代人盲目模仿的辟谷,却是在缺乏核心支撑的情况下“硬饿”,最终“险升天”。

林阿公的7天:一场“断食”背锅记

林阿公退休前是乡镇会计,身体底子不差,就是血压略高。几个月前,他刷短视频看到“辟谷治三高”,评论区一片“血糖稳了”“降压药减半”,便暗暗记下。月初,老友聚会,他宣布自己要“正式辟7天”,家人劝阻反被一句“你们不懂传统文化”顶回。

第一天:只喝白开水,称“清理肠胃”。

第三天:头晕,他默念“气冲病灶”。

第五天:走路飘,仍坚持打坐,夜里出现幻觉,看见“金光绕体”。

第七天清晨:家人怎么叫都没反应,血糖仪测不出读数,紧急送医——酮症酸中毒、急性肾前性衰竭、低钠性脑水肿,直接被下病危。

抢救第10天,林阿公睁开眼第一句话竟是:“我……是不是快成仙了?”医生哭笑不得:“再晚两小时,就真的‘升仙’了。”

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

古人辟谷=不吃?别被字面骗了

翻开《抱朴子》《云笈七签》,辟谷又写作“却谷”“绝粒”,表面看是“不食五谷”,但从来没人说“只喝空气”。葛洪记载,方士郗俭“绝谷百日,行步自若”,可紧接着补充——他“含枣、咽气、行导引”三件套,一个没少。换句话说,古人把“吃饭”换成了另一套能量入口:

服气:通过特殊呼吸法把“天地精华”吞进丹田;

服食:黄精、枸杞、红枣、松针等“代餐”,既补糖分又补电解质;

导引 打坐:用低强度运动降低静息能耗,让“气”沿经络循环;

咽津:把口腔唾液(人称“玉浆”)反复吞咽,补充微量蛋白与免疫球蛋白。

被现代人忽略的那个关键步骤,并不是单一环节,而是一套系统性的、互为支撑的完整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古法辟谷的“三重保险”。

第一重保险:前期准备

古人辟谷绝非一时兴起。在进入正式辟谷前,有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服气”“导引”准备。所谓“服气”,可以理解为通过深长、缓慢的呼吸练习,让身体习惯从空气中获取能量的感觉(现代科学可解释为激活副交感神经、提升细胞携氧能力)。“导引”则是类似太极拳、八段锦的气血导引术,目的是打通经络,让气血流畅。这就好比你要让一辆车长时间怠速运行,必须先检查油箱、电路、润滑系统,确保其处于最佳状态。张大爷的做法,相当于没加油就直接把车开上了高速公路。

第二重保险:过程支撑

这是最核心、最被现代人遗漏的一步!古人辟谷,“辟”的是五谷,但并非断绝所有能量来源。他们有一套复杂的能量替代方案:

食饵术:并非完全不吃,而是会服用由坚果、草药、蜂蜜等精密配比而成的“辟谷丸”或“营养汤”,以维持基本的能量和微量元素。这相当于从“汽油驱动”切换到了“油电混合”模式。

服气术:通过特定的呼吸法门,古人认为可以采集天地精华(“日精月华”)来滋养身体。用现代语言解读,深度的腹式呼吸可以按摩内脏、稳定自律神经、降低基础代谢率,让身体进入一种低耗能的“节能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断食状态。

现代人的“辟谷”,只有“断”,没有“补”;只关了“五谷”的阀门,却没有打开“气”的开关。身体在能量耗尽后,只能开始分解自身的肌肉和器官蛋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多器官衰竭。

第三重保险:心法与环境

古人辟谷通常选择在深山古观等清静之地进行,有导师护法,目的就是避免外界干扰,保持心神安宁。高度的精神消耗(焦虑、压力)本身就会大量耗能。一个现代人,在车水马龙、工作电话、家庭琐事的包围中“硬辟谷”,其精神压力足以抵消任何可能存在的益处,甚至雪上加霜。

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

被遗漏的“关键步骤”

中医把肠胃比作“仓廪之官”,《灵枢》直言“人不食,七日而死”。但同书也给出解法:“故圣人避风如避箭,节食以安胃,服气以养生。”——“节食”在前,“服气”在后,先让消化系统“下岗”,再让呼吸系统“顶班”,这才是过渡。

现代医学翻译过来就是:

1、提前2周减油盐、控辛辣,让胰腺、胆囊进入“低负荷”;

2、正式辟谷前3天,只吃小米粥、山药糊等低渣饮食,给肠道“扫尾”;

3、每日补充10~30g蜂蜜或红糖水,防止低血糖性脑病;

4、服气、咽津、打坐同步上线,用深呼吸 冥想降低基础代谢率,把“耗能大户”调成“省电模式”;

5、结束辟谷更讲究:先米油→再浓米汤→再糊→再固体,每级至少一天,暴食一次即可诱发“再喂养综合征”,直接低磷、低钾、心衰——比不吃更凶险。

古人辟谷的“梯级”——先减晚餐→再减午餐→换成流食→才进入“服气为主”阶段,周期常以“四十九日”“百日”计,而非现代人一拍脑袋就“饿满一周”。

到底是养生智慧,还是智商税?

那么,辟谷文化是否就一无是处,应该全盘否定呢?也并非如此。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看,适度的“间歇性断食”或“轻断食”确实被证明对健康有益,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启动细胞自噬(可理解为“细胞级大扫除”)等。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科学”与“安全”。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以下几点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1、切勿盲目尝试长时间断食:超过3天的严格断食,必须在严密医疗监护下进行。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问题)的人群,严格禁食可能是致命的。

2、“轻断食”是更安全的选择:例如“16:8”断食法(16小时禁食,8小时内进食)或每周选择1-2天只摄入平时1/4的热量,更容易执行且风险可控。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任何时候,保证充足饮水。若感觉乏力、心慌,应考虑补充含有钠、钾的电解质水。

4、倾听身体的声音,而非固执于计划:养生是为了更健康,而不是完成一项挑战。一旦出现严重不适,必须立刻停止,及时就医。

5、咨询专业人士:在开始任何特殊的饮食计划前,咨询医生或注册营养师的意见。

70岁大爷“辟谷”7天险丧命

《中山玉柜服气经》有句话:“先斋戒以安神,后绝粒以定气。”——斋戒在前,绝粒在后,说的正是“过渡”。古人修仙,修得谨慎;今人养生,养得莽撞。

对待任何传统文化,我们都应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去探寻其背后的深刻原理,而非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模仿。

古人辟谷,修的是一套“性命双修”的完整系统,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中道”。而我们今天的养生,同样需要一种平衡的智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冒险与谨慎之间,在欲望与身体承受力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中道”。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往期推荐

十二生肖

【扫码关注】

【扫码入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