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钟看懂中国导弹类型,中国五大导弹家族全面解析:从东风到鹰击,捍卫和平的利剑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中国五大导弹家族全面解析:从东风到鹰击,捍卫和平的利剑

天安门广场上隆隆驶过的导弹方队,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战略意志的集中体现。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多款新型导弹首次亮相。这些导弹构成了中国战略威慑和防御体系的核心力量。

东风、红旗、霹雳、巨浪、鹰击五大系列导弹,涵盖了从空中格斗到洲际打击,从地面防空到反舰作战的全方位作战需求。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张立体化、多层次的国防安全网,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基石。

01 东风系列:陆基战略威慑的中流砥柱

东风系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陆基弹道导弹家族,因其速度快、精度高、打击力强而闻名于世。该系列涵盖了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构成了中国战略反击体系的核心力量。

东风-61是中国最新研发的陆基洲际导弹,在2025年9月3日首次公开亮相。这款导弹可能具备携带10枚以上高超音速滑翔分导式弹头的能力,射程突破10000公里。

东风-5系列是中国洲际导弹的开山鼻祖。1980年首次发射的东风-5射程达9000公里。其最新改进型东风-5C采用固定发射井发射方式,能携带10个分导弹头,可在纵深数百公里区域内选择要打击的独立目标,调节打击时序和次序,大幅提高突防能力和打击效果。

东风-41在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是中国最先进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弹长16.5米,具备高机动性和快速反应速度,射程超过14000公里,可携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爆炸威力相当于200颗广岛原子弹,被誉为全球最具威胁的战略武器之一。

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于2017年公开亮相,是中国首款具备无依托高机动发射能力的新型固态燃油长距弹道导弹。它最多可携带9枚分导式核弹头,飞行速度高达25马赫,射程约12000公里,具备全球打击能力。

02 红旗系列:防空反导的钢铁长城

红旗系列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地空导弹系统,构成了中国战略防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2025年9月3日,红旗系列六型导弹首次集体亮相,展示了中国在防空反导领域的最新成就。

红旗-11是末端防御利器,专门对付低空来袭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还能有效应对现代战争中日益常见的无人机群袭击。

红旗-22A负责中高空防御,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在现代电子战环境下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红旗-9C实现了“一车八弹”的配置突破,相较于前型红旗-9B,不仅弹体更小,火力密度还提升了整整一倍,大幅提升了持续作战能力。

红旗-19作为区域反导系统,其拦截高度和距离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红旗-29则是一款能够进行中段反导拦截的战略武器,中段反导技术是全球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王牌”技术。红旗-29采用机动发射方式,能够灵活部署、快速转移,适应现代战场的生存需求。

03 霹雳系列:空战格斗的长空利剑

霹雳系列是中国空空导弹的代表,主要通过空中飞行器发射,用于攻击空中目标。这些导弹不仅是歼击机的核心武器,还被广泛应用于歼击轰炸机、直升机等其他空战平台。

霹雳-1是中国的第一款空空导弹,1958年在苏联K-5M导弹的基础上仿制而成。它采用落后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1974年停产。

霹雳-2于1967年定型,使用了红外被动搜寻制导,具备“被动隐蔽、发射后不管”的特点。弹长2.83米,重85公斤,射程为7.6公里,是1970-8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导弹。

霹雳-2乙是霹雳-2的改进型,1978年开始改进,1981年定型。它在导引头的探测距离、抵抗阳光和天空背景红外干扰能力、导弹平均飞行速度、引信灵敏度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霹雳-5EⅡ具有双色多元红外制导和定向破片战斗部。

霹雳-8仿制自以色列“怪蛇-3”,抗干扰能力强。

霹雳-12是中国首款主动雷达中距弹。

霹雳-15采用主动雷达和数据链制导,具有双脉冲发动机,弹道优化,射程超过200公里。

霹雳-17采用复合制导,无翼布局,专打高价值目标,射程可达400-700公里。

2分钟看懂中国导弹类型

04 巨浪系列:海基核威慑的深海重锤

巨浪系列是中国潜射洲际导弹的代表,构成了中国海基核力量的核心。2025年9月3日,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巨浪-3可能是东风-41的海基版本,各方面性能指标全面超越俄罗斯的布拉瓦潜射导弹和美国的三叉戟潜射导弹,堪称目前全球最强的“潜射洲际导弹”。

海基核力量的提升意味着中国战略核威慑实现了“陆海双保险”,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从海洋发起有效反击。这使得中国战略核力量更加灵活和生存能力强,增强了二次反击能力。

05 鹰击系列:反舰作战的航母杀手

鹰击系列是中国反舰导弹的代表,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从“跟跑”实现了“领跑”,改写了海战规则。

鹰击-19是全球首款海基超燃冲压高超音速反舰导弹!东海演习中,六枚鹰击-19以12马赫的恐怖速度扑向300公里外靶舰,直接洞穿甲板——误差不到20米。

超燃冲压发动机让它在空中自主吸气加速,固体火箭助推到6马赫后,发动机切换模式,瞬间飙到12马赫。它每飞500公里就在大气边缘“打水漂”弹跳一次,横向机动超过1500公里,现有宙斯盾系统根本算不准轨迹。

鹰击-17和东风-17同源,采用乘波体弹头设计,飞行速度超6马赫,最大射程1800公里,末端突防时速度狂飙到10马赫。

鹰击-15作为鹰击-12的深度改进型,射程突破600公里,末端速度4马赫。

鹰击-20与055大驱配备的鹰击-21技术同源,预计射程和速度参数同样惊人。

这些“兄弟”组成了全球最完整的高超音速家族:鹰击-15(末端3马赫)、鹰击-17(乘波体6马赫)、鹰击-19(超燃冲压12马赫)、鹰击-20(钱学森弹道灌顶攻击)。

055型万吨大驱的垂发单元能混装多型导弹,单舰就能发起从亚音速到12马赫的立体饱和攻击。

现有宙斯盾系统对6马赫以上导弹拦截率不足30%,而12马赫的鹰击-19,留给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秒级。

中国反舰导弹的强大背后是完整的作战体系。从探测到打击,中国构建了“天基-空基-陆基”三坐标定位能力。

高分卫星、超视距雷达、无人机群持续追踪目标,北斗卫星提供精准制导,055驱逐舰和歼-20战机清扫外围威胁。2020年南海试射中,移动靶船被命中精度达到CEP 10米级,验证了这套体系的可怕效率。

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导弹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1958年,中国在苏联K-5M导弹的基础上成功仿制出霹雳-1,这是中国的第一款空空导弹。

1962年,中国获得了苏联K-13导弹的技术资料,经过五年的研发,1967年定型霹雳-2。改革开放后,中国空空导弹技术进入了引进与自研并行的双轨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导弹技术逐渐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实现了显著的技术突破,特别是在射程、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中国未来的新型核武器将至少具有“小型化”、“机动化”、“高超音速化”3个发展方向。

从东风-61洲际战略核导弹的全球打击能力,到红旗-29的大气层外拦截技术;从霹雳-17的超远距空战优势,到巨浪-3的海基核威慑力量;再到鹰击-19的12马赫极速突防。

这些导弹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国防安全体系,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现代导弹技术的核心技术,具备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能力。

阅兵仪式

传承红色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