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那些敌视个体、轻视个体、漠视个体福祉的人,他们纵然苦难傍身,也多半是咎由自取。
这种人并非什么所谓的“天性如此”,而是经过一层又一层的规训与驯化,终于被磨成了麻木与卑贱。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是否配得上我所受的苦难。”
现实中,有些人却反过来,把苦难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视为某种荣耀,并为那些漠视他人的苦难制造者开脱。
他们叫嚣着“没苦硬吃”,一副要把屈辱咽下去当饭吃的姿态。
所以,胖胖一直认为,那些急着替人歌颂“吃苦”的声音,到头来,往往只是为了合理化自身的顺从与妥协。
这种苦,不是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路,而是被人为制造出来、被集体认同合理化之后的卑贱。
今天,胖胖聊一则荒诞的新闻。
当然,在有些人眼中,并不荒诞。
9月14日,《第一现场》报道了一件新闻:
9月12日,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一中学食堂未设座椅,所有学生均站着就餐,相关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视频中,学生在桌子旁排成两排,站着快速进餐。
9月13日,校方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该校食堂一直未设置座位,“学生都是站着吃饭,吃完便离开,没有必要安装座椅”。
校方还补充强调,此举并无其他目的,属于学校传统,并表示该食堂曾被评为“省级优质食堂”,饭菜营养丰富。
说实话,胖胖在老家的猪脚饭门店也挺喜欢站着吃饭的。
不过胖胖在老家吃猪脚饭,那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自愿的选择。
你爱坐着、爱蹲着、爱站着,老板全都给你留了余地。
胖胖有时候站着吃饭,纯粹是为了离案板近点,好挑点自己爱吃的部位。
区别在于:这是“提供自由的选项”,而不是像有些学校这样,把一种“没苦硬吃”的方式强行塞给所有人。
胖胖一直想强调的是,苦难并不是“传统”。
像冠县这所学校里,“站着吃饭”被包装成“传统”。
可问题是,什么叫“传统”?
是师生共同形成的习惯,还是校方一纸规定的懒政?
一个没有椅子的食堂,学生们每天要在课后的间隙里快速扒饭,这不就是跟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
这种场景,倒更像是一种隐形的规训:
要学生接受“安排高于一切”的逻辑。
当然,“传统”这个词,在很多场合成了万能挡箭牌。
它可以为不合理找借口,可以把荒唐盖上合法的印章。
可若真要如此,那绑小脚、体罚学生、强迫早婚,也都曾是“传统”。
问题是,传统能不能成为正当性的理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句“这是传统”,并不能掩盖其中的懒惰与冷漠。
教育,不该是让孩子们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狼狈中习惯屈服,而是让他们明白,人的基本需求:
哪怕仅仅只是坐着吃饭的权利,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胖胖注意到,这类新闻底下,总会有一些熟悉的声音:
“站着吃饭又怎么了?吃苦耐劳有什么不好?”
“我们小时候也这样,也不是一样熬过来了?”
这是一种被驯化后的“苦难崇拜”,胖胖一直自认为这是卑贱的。
它的逻辑是:
既然我吃过苦,那你们也该吃;既然我被驯化过,那你们也得跟着驯化。
这种逻辑荒唐在哪里?
它把苦难当作成长的必要条件,好像人只有经历了折磨,才能获得价值。
它忽视了苦难的非必然性:很多苦,本来完全可以避免。
它让“顺从”变成一种美德,而把追求基本尊严的人扣上“矫情”的帽子。
这就是“规训”的可怕之处。
它不是简单的约束,而是用长时间让人主动接受不合理,并且在心理上完成自我合理化。
正如福柯所说,现代社会的驯化不是靠铁链和鞭子,而是通过制度、规范和话语,让人内心自觉地服从。
站着吃饭的背后,不就是在告诉孩子们:
你不需要舒适,你只需要听话和高效。
当然,评论区我想大概还会有人反驳,但胖胖自认为不是那种左右逢源,跟着群体认同叼盘的自媒体。
其实可以仔细想一想:
为什么学校会坚持让学生站着吃饭?
学校的说法是“方便”“没必要”,但潜台词更像是:
管理更简单。
学生坐下来吃饭,可能会多花点时间,可能会说说笑笑,可能会让秩序松动。
但如果所有人都站着,一个流程走完,干干净净,效率极高。
就像工厂里的工人,机器停不下来,人也不能慢。
可问题是:学校不是流水线。
孩子们不是机器的零件,他们有身体的需求,也有心灵的需求。
你把他们训练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将来他们还能怎样感知自己的尊严?
“吃饭都要站着”,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
人不是最重要的,接受安排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价值观一旦渗透到教育的细节里,孩子们迟早会习惯于把自己的基本感受放在最后。
再说一个点,胖胖认为这里面更讽刺的是:
这所没有椅子的食堂,居然还被评为“省级优质食堂”。
优质在哪里?在菜品的营养搭配?还是在学生像流水线一样被训练得井井有条?
奖项本该是对质量的认可,但在很多场合,它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
食堂有没有座椅,不影响它去争夺一个“优质”的牌子。
而这个牌子,也许比学生的真实体验更重要。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很多时候,它们更在乎“好看”,而不是“好用”。
谁是它们?大家自行理解。
孩子们的感受,可以被牺牲;但一块“优质食堂”的牌子,却能在简历上亮眼。
何为尊重?
其实,不是给你多少物质上的奢华,而是允许你选择。
自由选择的权利,远比“强制的优质”更有价值。
学校里缺少的,不是椅子,而是尊重。
而这种缺席,正是“吃苦崇拜”最恶劣的后果。
难不成要靠忍受,要屈服,要靠吞咽屈辱来证明自己?异化自己?
这不是成长,而是驯化。
它不是让你更强大,而是让你更能接受不合理。
它不是尊重个体,而是把个体压缩进集体的模具里,消解了你的独立性。
学校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们建立自我,学会争取合理的条件,而不是在无谓的苦难中练习忍耐。
因为忍耐久了,就会麻木;麻木久了,就会丧失尊严。
当一个学校把“站着吃饭”当成习以为常,甚至当成“传统”,我们就该警惕:
孩子们正在被训练成怎么的人?这个人是否需要打上引号?
如果他们习惯了无条件的忍受,将来遇到更大的不公时,他们还会有质疑的勇气吗?
如果他们连坐下来吃顿饭的自由都没有,谈什么尊严、谈什么独立?
吃饭,原本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
可在这样的设计里,它却成了规训的隐喻。
这不是“吃苦耐劳”,而是“没苦硬吃”。
值得传承的传统,不是强加的苦难,不是糟粕文化,而应该是自由与尊重。
写到这,我看到了另一条新闻:
有些媒体总能把这些苦难涂上糖衣,说成诗意。
我突然想起了王朔的一句话:
一个有着莫名优越感的肉喇叭,总爱紧锁眉头,扮演社会良心。他自以为的真诚,不过是骨子里的做作。他总是能不失时机的,以貌似第三方、局外人的身份,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一些“令人惊叹的亮点”,并以绝对令人信服的说辞和口吻娓娓道来,无限展开,大加褒扬。他绝顶聪明,十分清楚该回避什么,他的话题选点极为精到,相当高明,拍马绝对不会拍到马蹄上。他只干增砖添瓦、锦上添花的活儿,直面本质的东西他打死也不会说,他具有高度的选择力和超强的迎合力,虽然本质上是跪舔,但是姿势上他却能把握拿捏的相当具有自尊。
要是新闻只剩下这种“粉饰太平”的功能,那新闻的确没死,死的只是人的良知罢了。
如果有幸获得你的喜欢,
记得点个“”和“”,“分享”给更多人哦!
一周至少一更,当然,应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