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下第一水司楼"变身酒店,六天五晚的风物之旅,看贵州怎样刷新我们的认知高度?

贵州

贵州

贵州

都说贵州是“山地公园省”,但若只看见群山起伏,便还未读懂它真正的深度与高度——贵州的故事,既藏在亿万年的喀斯特溶洞里,也写在新的世界第一高桥的钢索之上,更镌刻在从史前文明到现代超级工程的“认知高度”之中。

距江面625米、主跨1420米的花江峡谷大桥,

站在上面让人腿软。

图/网络

9月21日至9月26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联合组织的风物之旅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地理与文明·贵州有‘高’见”,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科普作家@河森堡,抖音知识类视频创作者@纪不住,抖音知识类视频创作者@米三汉共赴贵州,开启一场文明之旅。此次风物之旅,我们还将做三场沉浸式的视频播客,邀请地理、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贵州分享文明高见。

贵州

贵州

六天五晚,畅听贵州“高”见!

制图/张琪

贵州

读懂贵州

先“读洞”

真正的贵州,藏在那幽深曲折的洞穴中——它们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文明的容器、思想的摇篮、历史的密室。

两亿年前,贵州尚是一片温暖的浅海,生命繁盛,为这片土地埋下文明的伏笔。随着云贵高原抬升,海水退去,峰林崛起,喀斯特作用不断侵蚀与重塑,最终形成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也赋予它“洞穴王国”的美誉。

贵州中西部广泛分布着高大宽敞的溶洞,洞前多有开阔坝子与河流,成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先民理想的栖息之地。在贵州省博物馆,招果洞、盘县大洞、观音洞等遗址的系统展陈,再现了洞穴在贵州文明演进中的重要意义。

此行团队将从贵阳出发,深入修文、安顺等地的代表性洞穴,展开一场“读洞”之行。这不止是地质考察,更是一次文明溯源——聆听石头背后的文明回响,从地底到云端,看见贵州的精神高度。

贵州

修文玩易窝,

因王阳明在此悟道而成为中国思想史的精神高地。

摄影/陈伟红

在修文县玩易窝,明代大儒王阳明于困顿中“玩易”沉思,悟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这座看似普通的洞穴,由此使得贵州成为“心学”的诞生地。

抗战时期,贵阳的地母洞成为文化诺亚方舟,守护南迁的《四库全书》等国之瑰宝。恒温恒湿的洞体,五年如一日延续中华文脉,洞外纪念馆至今仍在诉说文明守护的史诗。

贵州

地母洞曾在战火中守护了中华文脉,

是恒温恒湿的天然藏书宝库。

摄影/吴学文

而安顺的菜花洞与牛洞,见证了三线建设的火红年代。这些天然溶洞被改造成高度机密的“洞中车间”,诞生了贵州首台涡喷发动机。斑驳洞壁与工业遗存,仍在低语那个年代的激情与荣耀。

贵州

牛洞作为三线建设遗址,

曾是诞生航空发动机的“洞中车间”。

摄影/顾嘉玮

从文明起源到哲学突破,从文化守护到工业建设,贵州的洞穴从来不只是地质奇观,更是一重重文明的地下宝库。真正读懂贵州,不妨从“读洞”开始——这正是贵州与众不同的“高”见所在。

贵州

从地下考古挖掘到活态传承

触摸贵州的真实历史

贵州的文明,深埋于文物遗址,鲜活于屯堡村寨,传承于民族节庆。这里是山地与河流共同哺育的多元文明结晶。

贵州省博物馆正是打开贵州文明史的一把钥匙。馆藏10万余件文物系统勾勒出从史前到近代的完整脉络。从夜郎青铜到土司遗珍,从史前文明到近代工业,将高原上的地理与文明演进呈现得淋漓尽致。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件融合民族意象与现代设计的建筑艺术品,为人们铺开贵州的文化地图。

贵州

唐玄宗的“心愿清单”投龙铜简,

是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摄影/吴学文

天龙屯堡至今保存着明代军屯的石头城堡、巷道布局与箭窗防御系统,这里的居民多是明代“调北征南”军士的后裔。在演武堂,地戏仍在铿锵上演。演员们头戴木雕面具,以高亢唱腔演绎《三国》《杨家将》等忠义故事。

贵州

青石板铺成的四方天井下,

天龙屯堡的人们正在表演地戏。

摄影/林剑

2011年,鲍家屯的水利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展示了屯堡人的水利智慧。其明代灌溉系统被誉为“黔中都江堰”,通过七道坝分级消能、“三股分水”原则(军田、民田、生态用水各占一股),实现了科学分水、旱灌涝排,至今仍润泽千亩良田。

贵州

贵州

鲍家屯的水利工程是明代灌溉系统智慧与自然共生的科学典范。

摄影/水冬青

此次出行团队将与考古、地理、明史专家一起,深入屯堡村寨,体验地戏,走访水利遗址,在实地中感受明代卫所屯堡的活态存续。贵州的人文,从不只存在于史书之中,更生长在村寨之间、流传在传承之内,等待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贵州

从古驿道到世界第一高桥

贵州怎样天堑变通途?

飞云崖屹立于湘黔古驿道旁,被誉为“黔南第一洞天”。这里不仅奇石如云、风景绝秀,更是明清时期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儒、道、佛三教与少数民族文化在此融合,往来官商、南北旅人曾在此驻足题咏,见证着驿道作为文化走廊的悠久历史。

贵州

“云贵之秀,萃于斯岩”,

飞云崖是历史上多元文化交汇的缩影。

摄影/陈伟红

最能“桥”见贵州桥梁史的,正是重安江的三朝桥。清代铁索桥、民国钢桁桥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桥分别代表三个时代的工程智慧,从驿道马蹄到抗战物资运输,再到现代车流,它们无声地记录着贵州交通功能的百年变迁。

贵州

重安江三朝桥并立的桥梁群,

是见证贵州交通百年变迁的活历史。

摄影/杨爽

而真正将贵州的“高度”推向极致的,是即将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这座桥面高625米、主跨1420米的超级工程,横跨在被称为“地球裂缝”的北盘江峡谷之上,建设难度极大:喀斯特U型峡谷中瞬时风力可达14级,温差显著,地质复杂。然而,建设者们以顶尖技术和高空勇气突破重重险阻,将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

贵州

横跨峡谷的“世界第一高桥”,高入云端。

摄影/吴学文

此外,大桥创新性地实现了“桥旅融合”,规划高空蹦极、云中漫步、玻璃观景台等多元业态,将交通枢纽转变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象征着贵州从地理边陲迈向开放枢纽的巨大跨越。

本次风物之旅团队将在专家学者带领下深入这些节点,从地理、工程与人文多维度解读路桥背后的文明进程。贵州的山河之间,每一道峡谷之上都是勇气的见证,每一座桥都是通向未来的大门。

本次风物之旅,还将特别策划三场视频播客录制,以“小地方来电”为名,在真实场景中对话,从考古、历史地理、桥梁文化等维度深度解读贵州的地理与文明,这不止是音频的记录,更是一场思想的共鸣。我们相信,再遥远的地方也有值得被听见的故事。三场播客,三个现场,让贵州从历史的回音中走来,真正被听懂。

贵州

贵州

嘉宾在播客中发表“高”见,

解读贵州天地间的地理与文明。

摄影/陈伟红、王天翔

贵州

9月21日-9月26日

贵州风物之旅“地理与文明·贵州有‘高’见”正式启程

请关注搜索

视频号:@地道风物

微博:@地道风物

抖音:@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小红书:@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以及参与此次活动的科普KOL:

@河森堡、@纪不住、@米三汉

搜索话题词#

与风物君一起,共赴贵州“高”见之旅!

贵州

文 | 张嘉芮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封图设计 | 张琪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贵州

贵州

贵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