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丽水的一个小山村里,35岁的朱某被乡亲们称作“洒脱哥”。这个外号,正是他这八年来生活态度的写照。
他是浙大硕士,曾在人人眼里的“铁饭碗”单位烟草公司上班,年薪可观,未来稳定。
但三年后,他选择把一切抛下,回到老家,开始隐居式的生活。有人说他疯了,也有人羡慕他“看透红尘”。
①一天作息
睡到自然醒,晚上直播
朱某的日子看似松散,实则有自己的节奏。早晨,他常常睡到十一点才起床,吃一顿父母准备的饭菜,下午要么写点稿子,要么打游戏,晚上九点准时开直播。
和许多人印象中的“啃老青年”不同,他靠写稿、做公众号、开直播,八年间累计赚到过百万。即便近几年收入不算稳定,他也从不为钱焦虑。
“我过的日子可能看起来像榴莲,不喜欢的人觉得刺鼻,但我自己觉得很香。”他笑说。
②从烟草公司辞职
钱没想象的多,活得太累
回顾那段职场经历,他直言“并不适合”。
2014年硕士毕业后,他一口气拿到二十多个offer,最后选了待遇优厚的烟草公司。他以为那是理想的选择:钱多事少,能摸鱼写小说。
现实却完全不同——写不完的材料,接不完的应酬,还有永远做不够好的工作表现。
“我最想要的就是轻松自在,可在那里,我每天都像在消耗生命。”朱某说。薪资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干了三年,他最终选择离开。
③隐居八年
钱赚过百万,也亏过大半
离职后,他带着十几万存款回到村里,一开始什么都不做,每天追剧、玩手机。后来,他重新拿起笔,开始写网文和公众号文章。
2017年,他与平台签约,写下百万字的小说,虽然成绩平平,但写稿接商单、做新媒体文章却给他带来过百万元收入。
不过,这些钱并没完全留住。他投资P2P失败,亏掉了大半。“难受是难受过,但我信李白那句话:千金散尽还复来。”朱某说得很轻松。
如今,他的收入大多来自直播和零散的写作,月入几千,有时只有几百。但他觉得够用了:“农村生活成本低,不用攀比。我追求的是轻松,而不是数字。”
④家人的态度:从反对到认可
刚回家时,父亲一度无法接受。“烟草公司那么好,他居然辞了,我不认可。”朱父回忆说。父子之间因此多次争吵。
但时间证明了一切。朱某虽然没了“稳定工作”,却通过写作养活自己,还时常给父母生活费。
父亲也渐渐放下心结,如今甚至会看儿子直播,并在别人面前为他感到骄傲。
“他选择了自己的路,我们也祝福他。”朱父说。
⑤自我表达
隐居不是躲避,而是选择
“所有的隐居,一旦表达出来,它就不是浪费。”朱某强调。
在他看来,所谓隐居,并非完全逃避社会,而是换一种方式生活。他通过写作和直播,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文学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他举陶渊明为例:“不为五斗米折腰。三斗米够我活下去,那就足够了。”
⑥唯一的遗憾:爱情
洒脱哥最坦率的地方在于,他不否认自己还有缺憾。
他至今单身,感叹自己在大学、研究生阶段错过了谈恋爱的时机。工作后,他对伴侣要求过高,错失机会;辞职隐居后,社交圈子小了,相亲多次都失败。
“稳定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才是安全感,而我显然给不了。”朱某说。但他仍然期待爱情,“如果有一个真正值得的人,我愿意为了她再穿上西装,回到职场。”
⑦教育启示
读书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自由
在乡村里,朱某的选择显得格外另类。村民们曾摇头叹息,如今已经习惯他的存在。
他不认同外界所谓“浪费学历”的评价。“读书是为了明理,是为了拥有独立的思想。如果学到最后,只是随波逐流,那才是真正的浪费。”
在信息焦虑和内卷严重的时代,他的生活方式或许并不适合多数人,但无疑提醒了我们: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让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版权归重庆城市TV视评,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复制、转载、搬运等)的转载或使用。我们已委托律师,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发函警告、平台投诉、民事诉讼等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