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攀蛇》,此词条收录于09/25,仅供参考
太攀蛇属(学名Oxyuranus),是眼镜蛇科的一属,生活在澳大利亚,体长可达三米,其中内陆太攀蛇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一种蛇。其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栖息在温暖潮湿的温带到热带沿海地区,包括石质山地、丛林、灌木丛和沿海草地,以及放牧地和甘蔗田等。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为食。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到夏季之间,卵生。
太攀蛇具有细长的身体,成体平均长约2.0米,雄性稍大于雌性。身体覆盖着光滑而细小的鳞片,颜色通常为浅橄榄色、红棕色或灰褐色,头部颜色较身体浅。头部相对较大,与细长的脖子有明显区别。眼睛较大且圆形,颜色通常为浅褐色或榛色。嘴巴内有一对长而尖锐的毒牙,位于上颚的前部,长度可能超过1厘米,是澳大利亚眼镜蛇中毒牙最长的蛇。
其毒液富含神经毒素,包括前后突触神经毒素、强力凝血剂、肌溶蛋白等,临床研究表明,太攀蛇毒液影响神经系统和血液凝结功能,受害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瘫痪、内出血、肌肉组织破坏和肾脏损伤等。1950年,一位名叫凯文·巴登(Kevin Budden)的驯蛇师捕获了一条太攀蛇,其毒液用于研制太攀蛇抗毒血清,这条蛇的标本已知保存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
太攀蛇并未面临任何重大威胁,种群数量没有下降的趋势。2017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为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