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雪峰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自己对女儿教育的一个“突发奇想”:
“我女儿高考完不要直接去上大学,我会支持她去我朋友公司当一年助理。”
这番话,又一次把他送上了热搜。
很多人感叹这位“考研名师”一如既往的人间清醒,
认为这正是当下教育该有的转向:
比起一味卷学历,先认清社会、认清自己,才更重要。
他的观点我认同一半。
毕竟:
普通人,很难拥有这样的“Gap自由”。
Gap year很美,但不是谁都消费得起
“先去社会闯一年,再决定读什么”
听起来像是一场很浪漫、很前瞻的教育实践。
你看到的是“跳出象牙塔”的果断,
其实它背后更像是“站在资源顶端”的从容。
张雪峰的“打工一年”不是在社会洪流里硬闯,
而是:“去我朋友的公司当助理。”
这样的gap,本质上是一种有配套、有安全线的“慢节奏试错”:
• 有明确的方向,不是漫无目的;
• 有资源托底,不用担心卷生卷死;
• 有家长兜底,出现意外情况也会妥善解决。
但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呢?
没有人脉、没有背景、没有太多选择,gap一年要去哪儿?
进工厂、送外卖、当服务员么?
社会教他“成长”的方式,未必是理解公司、社会运营规则,
更多是透支身体,消磨尊严。
Gap Year对于部分孩子是“看世界”,
在更多人面前,却是提前感受社会焦虑和自我怀疑。
普通人无法复制资源者的自由路径
张雪峰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
他说得对,越早理解社会、越清楚自己,越能提高学习效率。
我也相信,越早理解社会规则的人,学习目标才会越清晰,成长也越快。
问题不在他观点本身,而在大部分孩子压根没得选。
在英美等国家,Gap Year之所以可行,是因为:
• SAT/A-Level成绩有效期长;
• 学校允许延迟入学;
• 学校鼓励间隔年支教、旅行、志愿工作;
• 社会整体接纳“非线性人生节奏”。
而在中国,高考只有一次“窗口期”: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不是一场选择,而是唯一的出口。
你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复读或者放弃。
你gap一年,几乎等于主动退出“高考轨道”。
而一旦掉队,就很难再跟上。
所以今天的张雪峰可以说:“我希望我女儿不要被高考驱使的人生节奏裹挟。”
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高考就是那条唯一通道,没有选择的权利。
教育不该只剩一条路
Gap Year的价值不该被否定。
它至少在提醒我们
人生不该只按一条“高考—大学—就业”单轨进行。
人生可以慢一点、绕一点、拐个弯再走,
也许你会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但必须正视的是:Gap Year,从来就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
那些真正能gap的孩子,多半家里能兜底、父母能理解、社会能包容。
而普通孩子,一旦选择“慢一点”,往往找不到“回头的路”。
所以我们可以鼓励探索,却不能忽略一个问题:
谁来接住失败者?谁来保障回来后还能被接纳?
在当下中国,Gap Year依旧是一场精英游戏。
而大多数人,只能埋头往前赶,根本不敢停。
没有Gap自由的我们,怎么办?
也不必把“Gap Year”神化。
现实中我们可以做的,是在当下生活中,尽量为自己留出一点“精神的间隔期”。
比如:
• 大学阶段主动去实习、交换,哪怕不gap,也能看见真实社会;
• 家长少给点“高考完就该直上硕博考公进编”的压力,多一点倾听和理解;
• 高校能否提供一些弹性机制,让“退一步”不是等于“出局”。
有时候,Gap不一定是整整一年,它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停顿、一次实习、一场远行,或者一场真诚的谈话。
“慢一点”不该是资源者的专属权利,
“走弯路”也不该总被当作失败的象征。
有人前程一万丈
有人蚂蚁爬高墙
有人一毕业就能去朋友公司实习;有人拼命实习也挤不进任何一个像样的岗位。
这不是“谁更努力”的问题,而是我们站的起跑线,本来就不一样。
自由从来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东西,至少,不是同样的代价。
真正的平等,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gap year,而是要为“走慢一步的人”留出通道。
否则,所谓自由,
最终都只是一场资源者的自我感动。
用心读书,探讨情感,寻找生活里的温暖和光亮
这里有温柔的文字,也有深刻的思考,更有与你共鸣的故事。
一起点亮内心的星光,陪你度过每一个不平凡的日常。
点击关注,在星星下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