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霍霍~
无意间刷到一条让人会心一笑又心头一暖的视频:13岁男孩身高已达177厘米,站在妈妈身边像个小大人,却总追着妈妈喊“妈妈”,从客厅追到厨房,从书房追到阳台,只要妈妈不回应就不罢休。
评论区里,网友们的调侃格外真实——“担心妈妈‘噶’了没人管,怕没人盯着玩手机”“我家同款,14岁一米八,喊妈频率比闹钟还准”……
玩笑背后,藏着的却是青春期孩子最隐秘的心理需求。
很多人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该“独立”,黏着妈妈是“没长大”“妈宝”,可13岁的孩子心里,虽然把“独立”挂在嘴边,行动上却忍不住依赖妈妈。
他们身高窜得比父母还高,能独立解出复杂的数学题,却在找不到袜子时第一时间喊“妈妈”,吃到好吃的零食会下意识递到妈妈嘴边,甚至故意用“幼稚”的喊妈方式,试探妈妈是不是还像小时候一样在意自己。
网友调侃“担心妈妈出事”,看似是玩笑,实则戳中了青春期孩子的焦虑。
这个年纪的他们,开始意识到“失去”的含义,看到妈妈眼角的细纹会慌,听到妈妈咳嗽会紧张,却又不好意思直白表达关心,只能用“追着喊妈”这种笨拙的方式确认:妈妈一直在。
至于“想玩手机”,不过是孩子找的借口——比起手机里的游戏,妈妈的回应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安全感补给”。
评论区里成片的“同款孩子”留言,更说明这不是个例。
有妈妈说“我家孩子放学回家,从开门到睡觉能喊50遍妈,其实没什么事,就是想听听我声音”;
还有妈妈晒出聊天记录,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不说自己难过,只反复问“妈妈今天做了什么饭”。
青春期的孩子像裹着硬壳的软糖,表面装得叛逆又冷漠,心里却还盼着妈妈能看穿他们的伪装,接住他们藏在“喊妈”里的脆弱。
写在最后
当177厘米的男孩追着妈妈喊“妈妈”时,别忙着调侃他“幼稚”,也别催他“独立”。
不妨停下手里的事,认真回应他一声“哎,妈妈在呢”——这声回应,不是在纵容“依赖”,而是在告诉孩子:无论你长多高、走多远,妈妈永远是你回头就能找到的人。
而那些被调侃的“同款孩子”,也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里最珍贵的温暖。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育儿趣事,或者想分享更多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分享,让更多家长看到孩子依赖背后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