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印度仿制药京东购买困难?试试这些替代渠道!,有同样是间质瘤需要吃格列卫的病友么?

本文目录:

有同样是间质瘤需要吃格列卫的病友么?
106 印度仿制药京东购买困难?试试这些替代渠道!

V信【50051246】

有同样是间质瘤需要吃格列卫的病友么?

      一文盘点胃肠道间质瘤诊疗的关键信息!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属于罕见肿瘤,年发病率为 0.4-2.0/10 万,远不能与胃癌、肠癌相提并论。

      但因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效果而备受关注。

      GIST 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60%)和小肠(20-30%),胃肠外 GIST(肠系膜、大网膜或腹膜后腔)较少见。

      主要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腔,较少转移至淋巴结、肺、脑。

      GIST 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中位年龄为 60-65 岁,20 岁以下的患者非常少见。

      儿童 GIST 又十分特殊:女性患儿多见、胃部多发、淋巴结易转移、无干细胞因子受体(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A(PDGFRA)突变、编码 SDH 酶复合物亚基的四个基因易频繁突变或沉默。

      GIST 通常无特异性症状,主要与肿瘤部位、大小以及生长方式有关。

      体积较少的 GIST 往往没有症状,生长速度缓慢,对...没有严重的影响;体积较大的 GIST 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和随后的贫血、饱腹感、腹胀以及肿瘤压迫引起的不适和/或疼痛。

      病理、基因检测和风险评估

      GIST 的病理诊断取决于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其中免疫组化包括 CD117(KIT)或 DOG1;

      有丝分裂计数具有预后价值,应表示为总面积为 5 mm2 的有丝分裂数,这应取代常规的 50 个高倍视野(HPF);Ki-67 不能取代有丝分裂计数,也不能作为本病的预后指标;

      所有 GIST 均应行基因检测(KIT 和 PDGFRA),用于预后评估及指导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有丝分裂率、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通常胃 GIST 比小肠或直肠 GIST 的预后更好);

      肿瘤破裂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应该记录下来,无论它是发生在手术前还是发生在手术中;

      基因突变状态暂未被纳入任何风险分层;但通常 PDGFRA D842V 突变 GIST 预后较好,而 KIT 外显子 11 密码子 557-558 缺失 GIST 曾多次被报道与复发高风险有关;

      风险分级治疗

      局限性 GIST

      手术切除是局限性 GIST 的标准治疗方法,若淋巴结阴性则不需淋巴结清扫,但需达到 R0 切除 ;

      腹腔镜下手术需遵循肿瘤外科的原则(由于有肿瘤破裂的风险,且肿瘤破裂是肿瘤复发的极高危因素,因此不鼓励对体积较大的 GIST 采取腹腔镜手术);

      对某些特殊解剖部位(胃大弯、胃前壁、空回肠)的低危 GIST,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也可考虑行 R1 手术(特指标本切缘残存肿瘤细胞);

      对高复发风险 GIST,术后辅助口服伊马替尼 400 mg/d 持续 3 年是标准治疗;

      对于 KIT 外显子 9 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较高剂量的伊马替尼 800 mg/d 持续 3 年辅助治疗;

      PDGFRA 外显子 18 D842V 突变的 GIST 不需进行任何辅助治疗;

      BRAF 突变或 NTRK 重排阳性且伴有 NF1、SDH 阴性的 GIST 应避免任何辅助治疗,因为研究发现它们对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格非尼均无效;

      手术时肿瘤破裂导致复发风险极高的患者应考虑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如果无法 R0 切除,且患者存在敏感突变,则推荐术前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若存在 PDGFRA-D842V 突变,可考虑新辅助阿伐普利尼(avapritinib)治疗 。

      晚期/转移性 GIST

      伊马替尼(400 mg/d)是局部晚期、无法手术和转移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但无 KIT/PDGFRA 突变或有 PDGFRA 外显子 18 D842V 突变的 GIST 除外;

      对于 KIT 外显子 9 突变患者,标准一线治疗是伊马替尼 800 mg/d;

      对于 PDGFRA 外显子 18 D842V 突变患者,标准一线治疗是阿伐普利尼 300 mg/d;

      对于进展缓慢的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的可考虑手术切除;

      若服用伊马替尼 400 mg/d 后进展,可将剂量增加到 800 mg/d(不敏感突变者除外);

      若疾病进展或伊马替尼不耐受,标准二线治疗是舒尼替尼 50 mg/d(服药 4 周、休息 2 周),或者也可以选择持续口服舒尼替尼 37.5 mg/d;

      对于使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后疾病进展或无效的患者,标准三线治疗是瑞格非尼 160 mg/d(连续服药 3 周,每 4 周一个疗程);

      对于使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格非尼后疾病进展或耐药的患者,标准四线治疗是持续口服利普利尼 150 mg/d;

      l SDH 缺陷型 GIST 对伊马替尼不敏感,但对舒尼替尼和瑞格非尼有一定的敏感性;

      NTRK 重排 GIST 对 NTRK 抑制剂敏感;

      BRAF 突变 GIST 可受益于 BRAF 抑制剂 (包括 BRAF-MEK 联合抑制剂);

      对于既往对伊马替尼有效的患者,再次使用伊马替尼或在进展后继续伊马替尼治疗也是一种选择;

      预后和随访复查

      预后

      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50%-65%。高危层级目前统计的复发转移率大概为55%-90%,80%在术后1-2年内局部复发或转移(肝脏多见)。对于复发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25%-75.4%。

      就诊时已有转移或者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35%,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总生存期约为9-12个月。

      随访复查

      高危患者在辅助治疗期间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腹部 CT 或 MRI 检查,持续 3 年;停止辅助治疗后,前 2 年内每 3 个月随访一次,然后每 6 个月随访一次直至第 5 年;随后每年随访一次至 5 年;

      低危患者常规随访的有效性尚不清楚;必要时可每 6-12 个月进行一次腹部 CT 或 MRI,持续 5 年;

      极低危患者不需要常规随访;必要时可行 X 射线检查或腹部 MRI 检查进行随访。肿瘤免费义诊Drxiangyq。

总在说原研药优于国产仿制药,表现在制作工艺。但有哪些制药工艺国内的是领先于国际的?

      怕是没有,国内不管化药还是中药都低。

      化药来说,冲出国门的也就绿叶等那几家(纯粹镀金目的达到曲线帮助国内销售的不算),大前年一个利培酮刷爆了朋友圈,505b2改良型新药,后面就没这么大的事件了。原因很多,资本是一个,没钱玩毛的工艺。设备也是一个,冻干片生产线 3D打印线 不间断生产与在线监测,这些都是至少上亿的。再其次,国外大药企和国内走的路线差别很大,国外大多是兼并路线,国内独立发展较多,所以国外的药企更有可能收货到不同的思维差异导致的技术差异,进而整合创新(这不是玄学,具体可以参见《枪炮 病菌与钢铁》中关于技术传播以及文字传播那块内容)

      中药的话,国内有仿古的,有用现代技术来处理的,仿古的话不谈,大家都会,现代处理的话,韩国日本吊打中国,举两个例子吧,第一个是韩国的,有专家给培训的时候讲,韩国卖高丽参,买一根高丽参送一根中国的人参,这里面反应了一个种植规范的问题,国内这块真渣(﹁"﹁),第二个是日本的,他们在研究古典药方,比如四物汤,人家能靠这个在顶级杂志乱序发表文章,中国的就很少。

      ps 大家都爱国,但爱国与事实无关,只愿吾辈砥砺前行

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限制中国创新药的行政令」?如若实施,将对全球医药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特朗普这个行政令,令人震惊,但又在预料之中。

      美国的医药行业,其实已经到了快崩溃的地步(下面会有详解)。

      先来看美国医疗整体情况。如下图,对各国医疗系统的打分,美国已跌至世界第69名,和它超级巨无霸的印象完全不符。

      而美国此时阻隔中国的创新药,等于“应激式自杀”。这是令我震惊的原因。

      但说预料之中,是因为从关税战就可以看出,MAGA的宗旨就是“阻隔”,而不是“共创”。

      阻隔的缘起:中国的技术反超

      美国曾一度将中国视为“医药研发合作者”或“医药制造中心”,但中国现在已是尖端医药领军者。

      特朗普拟议的这个行政令,本质是美国对中国生物科技崛起的“应激反应”。

      Lazard报告显示,中国生物医学论文占比从2012年的13.7%飙升至2022年的28%,而ADC(肿瘤创新药)领域研究更是占全球近半!

      Stifel的医药行业报告,更为触目惊心:

      美国药企2024年,近三分之一的创新药管线来自中国授权。

      中国正在以美国30%的研发成本,重塑全球创新药定价体系。这种“技术反超”刺痛了美国霸权的神经。

      这其实是稀土的翻版。

      美国最怕的就是中国药企把效率拉满,规模铺开,成本和价格降到最低——最后无人可与之竞争。

      美国政府的两个算盘

      1. 保护本土生物制药的利益

      在美国本土小生物科技公司的游说下,美国搞了针对中国投资的强制审查。

      说白了就是,这些小公司实在拼不过中国的性价比,但还想维持高价。

      但有意思的是,辉瑞、默沙东这些巨头,2024年因为专利到期少赚了1920亿美元,中国的新药项目恰恰是它们的“救命符”。

      为什么说是“救命符”?

      关键在两点。

      一是中国医药研发成本低、进度快,帮巨头们省下了研发费用。

      二是跨国药企面临专利到期,老药利润下滑的问题,急需中国创新药补充管线(正在研发,还没上市的新药),来维持未来的盈利和市场份额。

      2. 迎合MAGA“反大药企”情绪

      “反大药企”运动,在美国很受欢迎,支持率飙升,59%的美国人认为药企“故意误导公众”。

      民众感觉受骗,是因为药企为逐利隐瞒“奥施康定”的成瘾性,夸大Procrit的疗效,把正常生理现象定义为疾病等。

      既然民众希望政府整顿大药企,那政府当然要“挺身而出”了,相信JFK(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上图中)会有所表现。

      全球医药新格局:倒逼中国创新,加速多极化

      若行政令落地,短期冲击不可避免(如港股创新药指数半日已下跌4%),但长期将加速三大变革:

      1. 倒逼中国“去美国化”

      2024年,中国1类新药(最高研发水平的创新药)总共上市48个,医保纳入周期缩短至1年,本土市场足以支撑创新。

      但中国还在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中国药企转向了东南亚(药明生物新加坡建厂)、和欧盟(阿斯利康中国区临床合作)。

      2. 美国医药“空心化”加剧

      2025年,美国生物医药的种子轮融资,迅速降至35起(2021年峰值349起),创新活力大幅衰退。

      3. 中国外交政策重塑格局

      中国通过“疫苗+低价药”构建影响力,而印度在仿制药制造领域占全球20%产能(WHO数据)。

      中国恒瑞医药将PD-1/VEGF双抗的海外生产授权给印度Dr. Reddy's,形成“中国研发+印度制造”的组合。这对印度来说也是机会。

      特朗普政府的行政令,暴露了美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霸权黄昏”——既无法阻止中国的效率革命,又不敢直面本土产业的空心化。

      正如《医药经济报》所言:“零和博弈是穿肠毒药,开放协作才是治病良方。”

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限制中国创新药的行政令」?如若实施,将对全球医药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创新药只是一个“抓手”,目的依然是要国际药企增加在美国的产能/研发投入,同时保护美国本土的生物专利技术公司。

      创新药类美股、港股应声下跌:

      早盘大跌,午后有所回升。了解几个背景信息就能搞懂特朗普打得什么算盘:

      1.创新药是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可能,新的药品材料结构会降低某方面的副作用和提升疗效。

      2.国际药企近两年增多了对国内创新药物海外市场专利使用权购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节省研发成本和时间;比如5月份辉瑞以12.5亿美元获得中国三生制药的PD-1/VEGF双抗在中国以外的权益。

      2024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达500亿美元,占全球同类总交易额的30%;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40年,源自中国创新药将占FDA新药批准的35%。

      3.国际药企需要在9月29号前决定是否采取“自愿行动”、让自己在美国销售的药品符合7月白宫要求的“最惠国”定价标准--即制造商在美国销售相关产品(处方药)的价格与该制造商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最低价格挂钩。

      早在今年的2月初特朗普就表示:

      美国会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同时施压制药商施压以降低药品价格。

      8月初特朗普再次表示:

      我们最初将对药品征收少量关税。但一年后——最多一年半——关税将升至150%,然后再升至250%,因为我们希望药品在我们国家生产。4.美国本土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类财团,对特朗普政府的“投入”很大,其中有一些对中国产创新类药物始终持强硬态度,比如:

      科技亿万富翁彼得·蒂尔、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科赫家族以及由特朗普总统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经营的投资公司的员工等。

      所以这种政策落地,会造成全球的大型药企以(相对自己研发)更低成本获得现有药物“改良版”的难度大增,自然也会减少他们用于购买中国部分创新类药物的预算空间和意愿。

      这则来源《纽约时报》的行政命令草案内容主要有这么几条:

      1).提高美国对几种“据信”在中国大量生产的药物的产量,包括抗生素和对乙酰氨基酚。

      2).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美国制造的药品,并为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的公司提供税收抵免。

      这方面其实已经早就开始了,中国和欧盟都有在医疗器械/耗材方面的公共采购比例要求。

      3).要求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美国制药公司从中国开发商手中收购实验药物权利的交易进行“强制审查”。以及,要求FDA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提高监管费用,以阻止使用来自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

      这些计划中的措施目的就是一条:

      国际药企来美国增加生产/研发投入,利好长期就业和经济增长;短期内利好美国本土一些小型生物技术/专利开发公司。

      主打一个既要又要还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