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01 无法在京东购买海外仿制药?了解您的其他选择!
联系V信【50051246】
京东上卖的治疗肿瘤的药物比医院要便宜一半还多,可信吗?
药物分剂量,规格,也分原研与仿制。
一般正规渠道价格都不会相差百十块,所以你看到的应该是国产仿制药
进口药怎么买省钱又保真?
先说结论,想要进口/原研药,别指望院内渠道了。
其实现阶段公立医院和相当部分的进口药/原研药,基本上已经是「双向背离」。
啥叫「双向背离」?就是不是「单方面奔赴」更不是「双向奔赴」,而是彼此都不抱希望了。
说白了,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只要不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原研药品,基本上都不会成规模进院了。医院的药品以高性价比、覆盖面广为主,但是特定疾病用药或者人群用药的选择面相对有限,那些「质优但价不美」的原研药品或进口药品很难受到支持。
想要用药的患者,就自己去找渠道好了。
自己去哪里找渠道?最自然、简单的渠道就是离自己家门口最近的药店。至少对于我来说,哪怕自己就在医院上班,但是一年下来日常居家旅行的常用药里面,大多还是在院外买的。
尤其是相对比较熟悉、知根知底的药店,基本上再配有稍微靠谱一点的药师的话,OTC药物能解决的头疼脑热、咳嗽拉稀是能解决的,而且一般也不会花太多冤枉钱。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的就是这个比较熟悉、知根知底。
我小时候的用药,是父母在家附近的小诊所和熟悉的小药店解决的,但这是建立在小城市、上个世代的熟人社会里的,现在熟人社会边界迅速消退,基本上很难指望能靠着熟悉的药店了。
个体零售的小药店不仅药品来源不见得一定靠谱,而且往往乱推销、乱搭售的情况比较严重,如果是我这样有点医药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还好,懂得少的或者父母老人去买,往往会被推销搭售一堆没用的。
药店的另一个问题是医保支付,虽然很多药店能刷医保,但是因为以前瞎搞的很多,甚至能刷医保卡买卫生纸洗发水的,所以现在限制条件很多。
当然现在支付方给开了个口子,一些地方开始建设「双通道」药店及处方流转机制,慢病患者在医疗机构开具电子处方并上传至医保平台后,可在「双通道」药店完成医保直接结算。
但是这些都是支付端的解决办法,药店背后是否有能够安全、稳定的供货渠道很值得担心。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尽量选择成规模、有品牌的连锁药店,相对来说更加可靠一些。
另外就是线上、电商平台进入买药领域后就方便多了。我自己就经常在一些医药电商平台下单买些胃肠道或者呼吸道感染用药,以及一些跌打损伤后的外用药物。
因为我比较在意的是药品的配送速度和品类的齐全度,在几家医药电商平台中,给我感觉最好的还是美团,基本上能够做到我需要的都有,尤其是现在美团买药自营大药房,也接入了医保。
如何才能合法的购买到那些国内尚未上市但确实有效可治疗各类疾病的药品?
一、首先这个事情的合法性依据来源:
1、根据201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五条 :个人自用携带少量入境药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2、卫计委与海关总署联合颁布的《进口药品管理办法》,对个人自用、少量药物的进口作出规定。办法第三十九第三款明确,“进出境人员随身携带的个人自用的少量药品,应当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管。根据这一规定,如果一些尚未在国内注册上市的国外药品用于个人自用、且在合理数量范围内,是可以不经中国食药监的进口批准而直接通过海关监管进入中国境内的。
也就是说,患者自用,少量,接受海关监管,正常申报海关、清关,且非海关禁止的产品,是可以合法合规的向海外购买后,正常申报海关,邮寄至国内的。
二、从报关清关需要提供的材料来看(具体是否需要,取决于海关的要求,并不是每个快递都需要的,抽检到了就需如实提供):
1、需要患者提供能证明是自用或家属用的,比如病历、处方、医院的出院小结等;
2、患者的基本信息,比如身份证、联系方式等;
三、购买渠道:
1、一般来说,家属或者朋友自己到海外药房、医院购买,人肉带回来;
2、直接在海外药厂、药房的在线商城上购买,但是支付的资金安全存疑,尽量选择有口碑的品牌去下单购买,但可能需要用户有支持外币的账户,比如美金,港币账户的;
3、当前国内患者用的比较多的是,个人代购,虽然支付方便了(微信、支付宝支付),发货也快(号称都是2-3天就能让患者收到),但是首先国内这帮代购的,就是违法的,走私、囤货、卖高价;更可怕的是卖假药的,因为这帮代购质量参吃不齐,货源来路不明,最终可能会让患者人财两空!所以,如果没办法得选择这些个人代购,需万分谨慎!相比来说,委托机构操作,可能会好一点。
四、关于价格:
一般老挝、孟加拉、印度等地区的仿制药,价格是原研药的5%-30%,具体看产品,如果是港版的话,可能比美国版,欧洲版便宜些,但也是蛮贵的;
有需要了解更多,可以浏览主页,或私信小编哟!
如何才能合法的购买到那些国内尚未上市但确实有效可治疗各类疾病的药品?
以下两个方法可以合法的在国内获得相应药物治疗,但都具有较大难度:
1.一次性进口批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九条 规定“医疗单位临床急需或者个人自用进口的少量药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国内没上市但患者确实急需,如果医院愿意向药监部门提出申请,药品生产厂家愿意一次性进口,那么可以通过省级药监部门向国家药监局只针对特定患者申请一次性进口。
其中,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先行区内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不含疫苗)的申请,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实施审批。
目前这种方式案例很少,我知道的在海南、上海有过,因为需要临床有需求+医院想尝试+企业肯进口。而且没有医保,费用昂贵。
2.入组临床试验。需要有合适的临床试验,指标全部符合,且时机刚好,无费用但难度大。
最近几年,国家加快审评审批的政策推进很快,现在国内外新药上市时间逐渐缩短,又得益于国家医保局医保目录调整政策,救命药进医保的速度力度也都加快加大,未来救命药的可及性会一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