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微博热搜——是很多市场人的终极梦想,但往往真上了热搜才发现:热度容易拿,流量却不好接。
上周五,我们品牌就经历了一次“热搜泼天而降”的时刻,明星的一次自来水动作,把我们推上了热搜第一。
一时间全司涌动,所有人都希望最大化接住“天降好运”。整个团队奋战了大半夜,过程混乱好在结果还行——拿到了不少流量和UGC讨论,电商站内搜索也有明显增长。
但这还远远不够,实践后我们理解到:其实突发热搜下品牌最需要做的,不是应付舆论,而是系统地运营流量。于是本周我忙里偷闲复盘了一下,把这套运营思路拆成四件事,建议团队之后可以沉淀机制化。
以下,enjoy:
01 品牌拦截占位:速度第一,不让热搜白刷
热搜来临,第一时间要抢占用户认知窗口,在短短1-2小时内,做一次集体自我介绍——
品牌的传播目标:让用户第一时间知道热搜在讲的是什么品牌/什么产品/有什么用;
传播的最快方式:不是做物料,而是动员熟悉的博主 员工快速到热搜下“友情出镜”。
2022年在追觅时,我们高速吹风机借着老爸评测,也上了一次热搜。
当时,我们快速摇了十几位微博金V去话题下占位,获得了大量曝光。而过去在微博布局的吹风机评测内容,也因质量高被热搜大量收录,进一步形成了拦截与引流。如果我记得没错,这次热搜让追觅吹风机的电商加购提升了5倍以上。
当然,追觅这次拦截效果极佳,与日常主力运营微博科技博主有很大关系。如果平时在微博平台投入较少、可调动的KOL资源少,也可以通过一定激励发动员工,以量取胜。
02 制造二次发酵:借热搜,再造钩子
首波讨论高峰过去,潜在消费者一般会开始好奇“昨天热搜那个xx到底是什么”,这时就是UGC长尾 内容转化的关键窗口,而一般承载平台则在小红书和抖音,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到底值不值?”“是智商税吗?”“适合谁?”
这里的关键动作有二:
设计“二次创作钩子”主题内容:比如“昨天热搜的那款xxx,有没有人用过?”,借助平台的算法吸引更多新人群。如果说第一次热搜是意外,二次发酵则是人为可控;
联动KOL产出更“用户视角”的内容(如试用、对比、解构)
这一步的本质,是需要通过“科普 使用 安利”的方式,把热点流量沉淀成产品兴趣。
03搜索链路优化:让感兴趣的人一击即中
当用户开始主动搜索品牌/产品时,搜索结果的质量就是决定性指标。这个模块,更要求品牌站外 电商站内的快速协同——
站内外热点词绑定:xx同款 / 热搜提及关键词 品牌名,做搜索下拉关键词、笔记联动;
日常口碑基本功:站外产品力相关内容、用户口碑必须提前运营好。
这些其实考验的是品牌运营基本功——
平时是否有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搭建丰富的产品内容矩阵?产品是否有坚实的品控与售后服务体验,用户是否满意,是否愿意主动分享,是否有忍无可忍的负面溢出?
04站内转化承接:商品详情页/售前话术的优化
用户从热搜 → 被说服 → 搜索找到你 → 点进商品页,但这件事并不算完,还得最后一击促转化。
商品的展示话术是否对齐热点内容?例如:在商品图、详情页首屏加一句“热搜推荐款”/“明星同款”/“微博爆款”等(当然,部分行业可能涉及合规问题)
售前话术是否同步统一?例如:“是的,这是热搜里提到的那款动态产品”“第一次用,可以看看这份使用攻略”
至此,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情绪流量转成真实转化。
流量,不只是曝光。
很多品牌把热搜当成锦上添花,但真相是:热搜是一次集中流量 运营“考试”。准备好了,就能抓住一批高质量新用户;没准备,就等于白刷热度,空欢喜一场。
所以,每次热搜或意料之外的破圈,都是品牌内容体系、协同机制、搜索策略的一次压力测试。
而整个团队,必须在这不断变化与创新的市场中,坚持探索无限进步。
以上,与你共勉。
-近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