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上,王楚钦与孙颖莎搭档斩获混双金牌,站上世界之巅;可男单赛场意外止步32强,又让他陷入舆论漩涡。从巅峰到低谷的落差,从世界第一被林诗栋超越,到遭“挂名读研”质疑,再到重返榜首、兼顾学业与训练,王楚钦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冠军,是跌倒后总能重新站起”。
赛场起伏:从低谷逆袭重回世界第一
左手持拍的王楚钦,本就需比他人多练一步——毕竟对手永远先瞄准他的反手。巴黎奥运会男单失利后,他状态持续波动,接连在大赛爆冷出局。2025年2月,年轻小将林诗栋凭借新加坡大满贯赛男单冠军登顶世界第一,成为WTT史上最年轻球王,王楚钦的处境更显被动。
彼时,外界不乏质疑:“他是不是被后浪压垮了?”要知道,世界第一与第二的差距,不只在排名,更在心态——就像女单赛场,守住第一的孙颖莎越打越顺,而暂离榜首的王曼昱迟迟难夺冠军,心态差异直接影响赛场表现。王楚钦的家人、教练也忧心忡忡,母亲担心他扛不住压力,教练王皓既盼他赛场出彩,又怕他被失利击垮。
转折发生在WTT中国澳门冠军赛。王楚钦顶住所有压力,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冠军,时隔七个月重新夺回男单世界第一宝座。这不仅是排名的回升,更是心态的突破。决赛中,他用反手快撕张本智和三个赛点的名场面,彻底打破外界质疑。赛后王皓拍着他的肩感慨:“你小子,真让人刮目相看!”
赛场的竞争从不止于个人。林诗栋、向鹏等年轻队友每天在训练馆与他“死磕”,约定“谁输谁捡球”。王楚钦捡球时从不抱怨,反而默默琢磨对手的发球技巧,第二天就用同款招式“反杀”队友。在他看来,“竞争不是内卷,是互相递刀子,刀磨快了,全队都能升级”。如今,他与孙颖莎组成的“莎头组合”,将以“双世一”身份征战WTT中国大满贯赛,孙颖莎直言“虽久未配合,默契丝毫未减”,这对王牌组合的再度联手,成了球迷最期待的画面。
学业攻坚:用行动粉碎“挂名读研”质疑
除了赛场压力,王楚钦还曾深陷“挂名北大读研”的争议——网友质疑他训练繁忙,根本没时间上课,所谓“读研”不过是噱头。面对流言,他没有过多辩解,而是用实际行动回应:新疆乒超赛事结束后,他连夜飞北京,落地后没回家,拖着行李箱直接走进北大校园报到;上课从不缺席,组会前还会在同学群里主动问“下周谁做PPT”,让原本调侃他“挂名”的同学直呼“王哥这是要抢我们饭碗”。
兼顾训练与学业,难度远超想象。白天,他要在训练馆完成高强度训练;晚上,累到浑身酸痛,仍得熬夜写论文、准备组会。王皓为了帮他协调时间,甚至把赛程表和课表拼在一张图上,反复核对“错一节课、少一次体能训练,都可能被对手抓住漏洞”。但王楚钦始终淡定,还笑着安慰母亲:“妈,您放心,我可是‘六边形战士’,啥都能搞定!”
北大选择录取他,并非只看“世界冠军”的头衔——校方看中他的“冠军思维”,认为顶尖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复盘能力,能为学术研究注入新视角;而国乒支持他读研,也是认可他的“学术血性”,希望他为运动员“退役后怎样转型”探路。王楚钦自己也看得透彻:“读书和打球都不是给别人看的打卡照,是给自己留的后路。哪天拍子握不动了,脑子还能转。”
双向奔赴:书写“六边形人生”的启示
如今的王楚钦,成了北大同学眼中“接地气的学霸”——他从不因冠军身份搞特殊,组会讨论时主动分享“赛场复盘逻辑”,反而给同学带来新启发;在国乒队里,他既是“带头训练的老大哥”,也是“愿意向小将取经的队友”。
他的故事,给了许多人启发:无论是运动员、学生还是职场人,高压环境下的成长,从来不是“二选一”,而是“尽全力兼顾”。北大的学术积累,让他学会用更理性的思维复盘比赛;赛场的拼搏经历,也让他在学业中更能抗压。这种“赛场 学业”的双线成长,正是他口中的“六边形人生”——不仅在单一领域做到顶尖,更要为未来铺路。
从巴黎奥运会的失意,到重回世界第一;从“挂名读研”的质疑,到成为“训练、上课两不误”的典范,王楚钦用行动证明:左手持拍的人,或许天生要多走一步,但只要足够坚定,这一步就能走得比谁都稳、比谁都远。接下来的中国大满贯赛,这位“六边形战士”还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而他的故事,也早已超越赛场,成为“怎样在多重挑战中活出韧性”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