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中东战火、缓解人道局势,政治解决是唯一途径。
▲也门萨那,在以色列9月10日对也门发动的空袭中,建筑受损严重,空袭已造成共47人死亡,164人受伤。图/IC photo
文|徐立凡
以色列军队屠杀平民的记录又添一笔。
据新华社报道,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非营利机构保护记者委员会19日说,以色列本月10日袭击了位于也门首都萨那的《9月26日报》和《也门日报》编辑部大楼,造成31名新闻工作者遇难,另有至少22人受伤。
《9月26日报》总编辑纳赛尔·卡德里说,以色列10日16时45分左右开始多次空袭编辑部大楼,当时报社正忙于报纸出版工作,这是“前所未有的对新闻工作者的屠杀”“残暴且毫无理由”。
这是16年来新闻工作者在单次袭击中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
上一次新闻记者遭大规模屠杀发生在2009年11月23日。当日,在菲律宾南部马京达瑙省的一次选举活动中,57人遭武装人员劫持杀害,其中包括32名媒体记者。
对于空袭也门报社一事,以色列方面称,其针对的是也门胡塞武装公关部门等“军事目标”,但并没有提供可信证据。
也门已成中东最新火药桶
以色列军队制造的这起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显示也门已成为中东地区最新火药桶。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四面出击,先后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也门、伊朗、突尼斯海岸和卡塔尔动武。其中,也门胡塞武装是反以斗争最高调、最持续的武装组织,因此成为以色列近期的主要打击目标。
5月以来,也门频频成为以军的空袭目标,胡塞武装也多次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导弹和无人机,双方的冲突不断上升。
8月28日,经数月准备,以色列空袭也门首都萨那,导致胡塞武装行政机构负责人艾哈迈德·拉哈维、9名部长和多位高层人员丧生,胡塞武装文职核心层近乎全没。
9月9日,胡塞武装使用一枚“巴勒斯坦2”型多弹头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打击了位于耶路撒冷周边的以色列敏感目标,并出动三架无人机,对以南部拉蒙机场等目标实施了打击。
9月10日,以色列以消灭胡塞武装军事领导层和政治宣传机构为目标,空袭也门首都萨那市和焦夫省,也门报社31名新闻工作者即在此次空袭中丧生。
同一天,萨那多处民居、也门国家博物馆、也门石油公司的一家医疗站和焦夫省政府综合办公区也遭打击。由此可见,以军空袭并未甄别其设定的军事目标。
以军为何敢不遵守国际人道法
在空袭也门报社之前,以色列军队已有过袭击加沙医院、袭击加沙难民营、向多国外交使团开火、袭击国际救援团队等“事迹”。
而据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估算,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仅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就有约6.5万平民丧生。这是根据当地部门报告及医院死亡登记、移动信号消失数量等得出的结论。在黎巴嫩,仅2024年10月1日至2025年1月26 日就有超过10000座建筑物被以军摧毁,而不为外界所知。
就在当下,以色列还下令约100万加沙平民迁往南部所谓“人道救援区”,据估计有50多万人将被迫上路。而以色列所设的“人道救援区”面积仅42.8 平方公里,不到加沙地带的12%,且资源匮乏,而大部分人道救援与紧急医疗设施位于中部。以色列强行迁移加沙平民之举正孕育着新一轮人道灾难。
国际社会一次次谴责以色列上述行为,但都显得苍白无力。以军为何敢不遵守国际人道法义务?
一来,是以军肆无忌惮采取强硬手段来自其国内政治的驱动。以色列右翼本就主张扩张政策,试图通过打造“大以色列”构建新的安全环境。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因涉嫌贪腐和欺诈,已于9月17日出庭受审,如罪名成立可能面临10年以上刑罚。所以,对外四面动武既是贯彻右翼主张所需,也是内塔尼亚胡打造护身符所需。
二来,是国际法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制约力不足。比如,联合国安理会14次提出加沙停火决议草案,被美国8次投下反对票,6次行使一票否决权否决,让国际准则成为一纸空文。
政治解决是唯一途径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阿以冲突爆发以来,借助在中东地区具备绝对的军事和科技优势,加上美国的全方位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获得了极大成功。
不久前,以色列甚至提出了占领加沙、吞并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土地的计划,试图对巴勒斯坦人聚居地碎片化分而治之。
但以色列并非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比如,地缘格局的重组。伴随着以伊朗为首的“抵抗之弧”的瓦解,新力量正在填补空白。沙特-巴基斯坦9月17日签署的共同防御协定为中东地区提供了制度化的安全合作机制,并可能吸引其他国家加入。
21日,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同一天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外,欧洲多国正在商讨对以色列定居点实施制裁,这些行动为推动“巴人治巴”,进而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创造了新的条件。
平息中东战火、缓解人道局势,政治解决是唯一途径。5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已经证明,武力打不出和平,暴力换不来安全,只会带来仇恨的代际传承。前提是,能不能汲取历史教训。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柯锐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