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台风眼开始填塞,“风王”桦加沙完成眼墙置换,什么是眼墙置换?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台风眼壁置换成功,台风可能会变得更强,风圈扩大,带来的风雨影响也会更加严重。

台风“桦加沙”每完成一次眼壁置换,强度增强。

“眼壁置换”是什么?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具有暖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台风的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分为:台风眼区(中心)、台风眼壁(云墙)、螺旋雨带三部分。

台风眼是台风的中心。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级以上强度)在深厚云区的中间,往往存在一个直径为几十公里、近似圆形的晴空少云区,称为眼区。台风内的风呈逆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互相平衡抵消,便形成了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加之空气下沉增温,使得云消雨散,台风眼也就诞生了。

围绕台风眼的狭窄环流,就是台风眼壁(云墙)。因其有着强烈的上升气流,所以此处常出现狂风暴雨,是热带气旋中风力最强劲、天气最恶劣的地方。

桦加沙台风眼开始填塞

台风怎样完成眼壁置换?

“眼壁置换”又叫“眼墙置换”,是强台风或者超强台风常有的自身结构调整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这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台风眼壁开始出现不稳定,新的眼壁在外围形成。

中间阶段:新的眼壁逐渐向内收缩,可能会形成所谓的“双重眼墙结构”,这时台风的强度可能会暂时减弱。

完成阶段:外眼壁最终取代内眼壁,台风的强度可能会再次增强,风眼可能会变大,整个台风系统可能会变得更加强大。

桦加沙台风眼开始填塞

在进行眼壁置换后台风会出现一个特点那就是风眼是在肉眼可见的扩大,这是因为台风在进行常规眼壁置换的过程中是外眼墙替换了原先内眼墙的位置,导致其风眼直径会直观的扩大也就是俗称在扩眼,在历史上其实也出现过很极端的反向置换例如haiyan「海燕」与goni「天鹅」就是反向置换的典型案例。

「从NMC的数据能看出接下来进入南海台风“桦加沙”还会继续一次很明显的眼壁置换」

为什么眼壁置换成功不是好消息?

如果台风眼壁置换成功,台风可能会变得更强,风圈扩大,带来的风雨影响也会更加严重。台风“摩羯”在眼壁置换成功后,强度增强。

9月21日,台风“桦加沙”第一次进行“眼壁置换”,眼区变得模糊,内眼壁减弱、外眼壁发展,眼壁置换在此时进行。随后“桦加沙”强度加强,台风眼区逐渐变得浑圆。

9月22日,“桦加沙”的外眼墙包围住了内眼墙并开始收缩,进行第二轮眼壁置换。“摩羯”的眼壁置换成功,相当于给自己叠了多层Buff,威力值拉满。其实,台风的眼壁置换不一定全部会成功。2023年7月,超强台风“杜苏芮”在登陆福建前的最后一刻发生眼壁置换,离开洋面的它眼壁置换失败,从而降低了登陆强度。

桦加沙台风眼开始填塞

也就是说,台风的眼壁置换失败将破坏热带气旋的结构,从而影响其强度。

台风桦加沙的融合置换已经接近尾声,内眼重新获得主动权,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成为不可置疑的西太和北半球新的风王。

台风的“一生”将怎样收场?

结局一:减弱消亡。台风登陆后逐渐消亡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相对于海面而言,路面更加粗糙且有很多的障碍物,增加的摩擦力会消耗掉台风的能量;二是失去了海面上充足的水汽补充,登陆后的台风能量来源迅速减少。

结局二:变性成温带气旋。变性是指热带气旋北移到温带地区后,由于外部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条件的变化,逐渐失去其热带气旋特性的过程。台风在变性后并不代表其风雨的减弱,其与冷空气结合后会激发出更强的能量,会带来更强的狂风暴雨。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强势来袭!“桦加沙”自生成起一路增强,两天之内四连跳,从强热带风暴加强为超强台风,问鼎今年来全球风王,并直扑我国华南沿海。

18日夜间,台风“桦加沙”和今年第19号台风“浣熊”接连生成,与今年第17号台风“米娜”形成三台共舞。

21日夜间,台风“桦加沙”巅峰强度达到62米/秒(17级),中心附近最低气压910百帕,超过南半球的Errol和北大西洋的Erin,成为今年以来全球风王。

23日今天早晨5点钟,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超强台风级)的中心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偏南方向约75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已进入24小时警戒线。

预计“桦加沙”将于24日在广东深圳到徐闻一带沿海登陆(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45-52米/秒)。

进入24小时警戒线,这意味着台风将在24小时内对我国有显著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