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差?不是。门第差?也不是。最大的差别,是身份的换位,是立场的突变,是一场“炮轰”与“反击”在餐桌上的命运反转。
罗永浩和贾国龙,一个是互联网大V、创业教父,一个是餐饮巨头、草根逆袭。9月10日,首都机场,一桌西贝莜面村的饭局,点燃了全网的引信。
五个人,十三道菜,八百多块。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点燃热搜,搅动舆论。但谁都没想到,这场风暴的背后,藏着一场行业的旧疾与新痛,一场关于信任、标准和尊严的较量。
贾国龙,1969年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出身普通,少年时家里开饭馆,最早是卖羊肉串的小摊主。那个时候的他,不懂什么叫餐饮管理,不懂什么叫品牌打造,更不懂什么叫“预制菜”。
他只知道,顾客进门,热情待客,羊肉要新鲜,面要筋道。1999年,他带着“西贝”二字进京,租下三十平的小门面,冬天靠一锅羊汤熬出第一桶金。有人说他土,有人说他傻,还有人说他会被北京饭圈“卷”死。
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用一手家乡绝活,熬过最冷的冬天,挺过最难的三年。那个时候的他,信奉的是“实诚”——菜在台前,心在桌下。
命运的转折,总在最难预测的地方。2013年,西贝开始用中央厨房,标准化流程,规模化扩张。有人说这是进步,有人说这是背叛。
2015年,预制菜进入主流视野,“好吃的都要预制”“高级菜才预制”,贾国龙公开承认西贝做过“功夫菜”,但明说“很早店里就不卖了”。
2023年,西贝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贾国龙自信满满,年营收破62亿。可他没想到,2025年秋天,一句“全是预制菜”,让他多年积攒的口碑和辛苦,几乎一夜被质疑推翻。
外人不知道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炮轰,他连夜复盘,查监控,问服务员,甚至决定——全国370家门店,明天起后厨全开,菜怎么做,客人随便看。
有人说,罗永浩是为了流量,有人说他敢于直言,还有人说他只是在为消费者发声。但争议的核心,不是菜贵不贵,不是菜好不好吃,而是——“到底有没有预制菜”?
罗永浩的微博,字字见血,“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贾国龙的回应,句句带火,“我们100%没有预制菜,欢迎查账,账不怕查。”面对外界质疑,他没有回避,没有回怼,更没有沉默,而是选择用最“笨”的方式——厨房开放,制作过程透明,标准工艺全公开。
有人说这是公关,有人说是作秀,还有人说这是行业良心。可是谁会用自己的全部家底、全部门店、全部信任,去为一句“清白”买单?
时间会说话,事实能证明。9月12日,全国370家西贝门店,后厨开放,客人戴上防护服,看着每一道菜从原料到成品。红烧肉需要预加工,但不是预制菜;羊排切割标准,但不是预制菜;
馒头中央厨房蒸好,但按国家标准,主食类不算预制菜。监管总局的通知,行业的定义,法律的界定,都摆在明面上。
外人不知道的是,贾国龙没有“黑”预制菜,他承认高标准预制菜有未来,有效率,有安全,有公平。“我们不怕被查,但我们要的是尊严。”
他说,西贝贵,是原料贵、人工贵、标准高,利润只有5%。一切都经得起查,一切都摆得上台面。罗永浩吃完饭说“吃得不错”,但微博发声却是“全是预制菜”。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争议是非的背后,是一场信任的拉锯,一场标准的较量,一场行业的自省。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各自的底线。
有人用话语,有人用行动,有人用一间厨房的透明,有人用一次炮轰的勇气。当真相被时间验证,当情绪归于平静,留在心里的,不是对抗,不是伤害,而是一个时代对“真”的坚持,对“实”的敬畏。谁都没想到,这一场饭局,会成为中国餐饮行业的分水岭。
而真正的答案,永远在每一位食客的味蕾里,在每一个厨师的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