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带头主动掀起大规模“承认潮”,针对的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肆无忌惮的反人道主义行动,着眼的是应对内部沸反盈天的民意冲击,未明说的是推进与美不同的战略自主。
田芯芯
欧洲研究所
2025 年9月22日,法国与沙特阿拉伯在联合国共同主持召开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法国、比利时、摩纳哥、卢森堡、马耳他及安道尔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一天,英国、葡萄牙、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亦分别承认巴勒斯坦国。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巴解组织”宣布建国以来,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西方国家屈指可数。此次,欧洲国家带头主动掀起大规模“承认潮”,针对的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肆无忌惮的反人道主义行动,着眼的是应对内部沸反盈天的民意冲击,未明说的是推进与美不同的战略自主。然而此轮巴以冲突延宕已近两年,英法等欧洲国家此时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已难真正影响加沙局势,恐沦为意难平、无实效的隔空呐喊。
在“两国方案”下宣布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陆续获得了150余个国家的广泛承认,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一直以未达成“全面和平框架”为借口,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地区为独立国家。此时,英、法等欧洲国家在国际上掀起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舆论浪潮,主要目的仍是维护本国利益,积累政治资本。
赢取国内民众认同的道德分。今年以来,以色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持续在加沙展开军事行动,造成包括饥荒、强制撤离等惨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调查委员会9月16日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犯下种族灭绝罪行,进一步推高欧洲多国反以亲巴情绪,多国政府为安抚民意对巴勒斯坦发出积极表态。
在法国,穆斯林人口超600万,占总人口近10%,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欧洲国家。该群体亲巴反以,是决定未来选举走向的关键,当前马克龙总统麾下政府风雨飘摇,总理两年四换,承认巴勒斯坦国无疑将帮助马克龙赢得该群体的好感。与此同时,据法国全国人权协商委员会统计,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反犹太事件激增。2023年反犹太事件共1676起,增加四倍,2024年反犹太事件共1570起。马克龙试图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平息国内不满,维护社会稳定。
在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党内和民意压力驱使下承认巴勒斯坦。7月有250名英国议员签署联名信,呼吁政府立即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超三分之一为工党议员。有工党议员表示“(若不采取积极行动)选民不会原谅我们”。8月以来英国爆发多起大规模亲巴游行。特朗普上周访英期间,与斯塔默就巴勒斯坦国问题大致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一定程度也减轻了英国的“思想包袱”,斯塔默在特朗普访英后迅速表态,直冲“承认潮”的潮头。
抢抓遏制以色列的外交牌。此轮冲突中,以色列一方面四面开花推进军事行动,在加沙之外,以色列已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也门、卡塔尔等中东多国发动攻击,甚至多次袭击试图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船只;另一方面肆无忌惮推动领土扩张,9月1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批准了约旦河西岸“E1区”定居点建设计划,旨在通过扩建犹太人定居点,裂解巴勒斯坦领土,最终实现完全吞并。以色列的行动既直接侵害了中东阿拉伯国家,也间接影响到了欧洲的利益。目前欧洲多国寻求以中东能源替代俄罗斯能源、鼓励中东购买欧洲武器助力欧洲军工产业发展、希望中东协助解决非法移民入欧问题,因此欧洲并不乐见以色列在中东强势扩张,但由于自身内外交困、对以色列影响力弱,故欲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外交手段对以施压,同时引领国际舆论,争取国际支持。
彰显与美不同的自主性。二战以来,欧洲国家在巴以问题上大多默许或附和美国。然而,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从经贸、安全、文化等方面对欧洲盟友重拳出击,美欧关系面临深刻调整。在美英、美欧经贸协议中,英国和欧盟出让大量利益;北约峰会前后,特朗普公开质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并强迫欧洲盟友提升国防开支、减轻美国负担。国际上,欧洲沦为美国“附庸”的舆论此起彼伏,鉴于此,欧洲国家急需“自证清白”,切实推动战略自主进程。此次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得以团结部分欧洲国家,向美叫板,再次彰显其推进战略自主的雄心。与此同时,通过与美在巴以问题上切割,法国能够减轻全球南方对欧洲的“双标”指责,借机扛起改善西方国际形象的大旗。
尽管本轮承认潮声势浩大,但舆论普遍认为为时已晚,未来加沙局势或将持续恶化,欧洲内部裂痕难以弥合。
外交上,美国长期凭借一票否决权阻止巴勒斯坦入联,巴勒斯坦入联希望寥寥,在可见的未来都难以真正拥有主权国家权利。针对本次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联合国高级别会议,美国直接禁止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相关人员入境美国,最终该组织人员只能通过视频参会。战场上,美国持续向以色列供应先进武器,默许以色列在加沙及中东其他国家的扩张行动。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虽承认巴勒斯坦国,但为避免彻底激怒以色列,仍再次要求哈马斯释放人质。马克龙表态“一旦加沙的所有人质都获释并实现停火,我将决定在巴勒斯坦开设大使馆”。斯塔默强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非对哈马斯的“奖励”,反而意味着哈马斯“没有未来”,将不能参与政府与安全事务。考虑到目前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脆弱性,没有哈马斯的巴勒斯坦恐将“独木难支”,难以形成有效的政府机构。
还需注意到,欧洲“反以色列”“亲巴勒斯坦”“反移民”等主张相互对立交织,严重分裂欧洲社会。比如德国、意大利等欧洲重要国家出于历史原因以及对美关系的考虑,并未参与本轮“承认潮”。近日,欧盟还试图出台一揽子措施制裁以色列,也因难以取得成员国多数同意而暂时搁浅。未来欧洲各国在巴以问题上仍将自行其是,与以色列或巴勒斯坦达成双边协议将是各国实现各自主张的主要形式。此番德法在巴以问题上的明显差异也为将来欧盟内部的争议埋下了隐患,未来一段时期,巴以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引爆欧盟内部分歧的导火索。
2025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