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教育部发布:下大力气整治超时学习和违规补课

首先看几组调查数据:

根据北京大学组织开展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中生的周学习时间为59.7小时,中学生为55.2 小时。高中生在工作日平均每天学习9.95小时,周末每天花4.97小时做作业或补课;初中生工作日投入9.35 小时,周末日均学习4.24小时。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00后” 初中生平均在校时间为11.0 小时,比国家规定最高时间8小时超出3小时。学习日做作业的时间,初中生超出国家规定1小时,休息日做作业的时间超出2.3小时。

教育部部长当天的发言说了什么:

9月23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详解“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五大举措,其中明确提出——“下大气力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发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怀进鹏提到:

“今年八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

——“保障学生运动和休息时间”

——“下大力气,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此次发布会核心内容包括:

1、扩大资源: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持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提升农村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

2、提高质量:优化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与教研指导,强化数字赋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助力县中提升办学水平;

3、加强保障:中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县中建设,探索 “市县结合” 管理体制,强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

4、优化生态: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保障学生运动和休息时间,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5、促进融通: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加强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

县域高中为何会成为教育部的 “振兴重点”?

县域普通高中占我国普通高中总量的 “半壁江山”,承载着农村学生的成长成才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县中面临师资流失、生源被虹吸、办学条件薄弱等困境。例如,中西部县域高中普遍存在 “培养即流失” 现象,教学骨干常被城市学校挖走,叠加职称晋升受限、待遇短板,导致县中陷入 “越弱越留不住人” 的恶性循环。

此次 “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的落地,标志着国家从资源供给、制度保障、生态优化三方面系统性破局,既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整治 “超时学习、违规补课”为何成为教育治理的突破口?

教育优势资源都分配在一线城市,这是我国国情。于是,为了升学和高考,违规补课、超时学习成了县中“生态恶化”的集中表现。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长期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补课,甚至出现 “精确到分钟的饭点”、“中午关闭宿舍逼学生趴课桌午睡” 等极端现象。这种 “以时间换成绩” 的模式,不仅透支学生身心健康,还加剧了教育内卷——当所有学校都延长课时,边际效益必然递减,最终陷入 “集体疲劳”。

本次教育部提出“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作为“优化教育生态”的核心举措,只是组合拳的一招,直指功利化教育的痛点,旨在重建教育秩序:让学习回归科学规律,让学校回归育人本质。

县中振兴的长远意义绝不止于 “留住学生”

县中振兴绝非简单 “保学位”,更关乎乡村人才储备与社会公平。从储朝晖等教育专家的分析来看,县中振兴需 “软硬兼施”:

其中的硬保障,是通过政策刚性阻断资源失序流动(如禁止城市学校挖角县中教师、保障县中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水平)*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县域中学教师连续三年流失率超过12%,部分欠发达地区超 20%;此外还要有“软关怀”,需要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推行 “增值评价”(从 “起点看变化”)、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让教师在县中获得职业成就感。

此外,县中振兴还需省级统筹布局。例如,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合作打破县域壁垒,

避免 “一县一校” 的重复建设;探索 “综合高中”“特色高中” 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从根本上破解 “唯分数论” 的单一评价体系。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实施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持续不断努力,让县中真正强起来、优起来,让城乡普通高中发展差距明显缩小,让广大乡村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怀进鹏说。

新闻来源:教育部、网易新闻、光明网、澎湃新闻、环球网等

教育部: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

教育部: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