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舍建设
选址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方。避免在低洼潮湿、风口处或靠近污染源的地方建鸡舍。
考虑交通便利,便于饲料、鸡苗和产品的运输,但也要远离主要交通干道,以减少噪音和灰尘的干扰。
鸡舍设计
鸡舍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保证每只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来说,每平方米可饲养肉鸡 8 - 10 只,蛋鸡 5 - 8 只。
鸡舍要具备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在冬季,可采用保温材料如泡沫板、塑料薄膜等进行保温;夏季则要加强通风散热,可安装风扇、水帘等设备。
合理设置门窗,保证通风良好。窗户面积应占鸡舍面积的 1/10 - 1/8,门的大小要便于设备和人员进出。
二、品种选择
肉鸡
快大型肉鸡:生长速度快,一般 42 - 49 天即可出栏,适合大规模养殖以满足市场对鸡肉的大量需求。
优质肉鸡: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肉质鲜美,口感好,适合对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蛋鸡
高产蛋鸡:产蛋率高,一般在 72 周龄时可产蛋 280 - 300 个以上,适合以产蛋为主要目的的养殖。
地方品种蛋鸡: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蛋品质好等特点,但产蛋率相对较低。
根据自己的养殖目的、市场需求和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鸡品种。
三、饲养管理
温度控制
雏鸡对温度要求较高,1 - 3 日龄时温度应保持在 35 - 33℃,以后每周降低 2 - 3℃,直至与室温相同。
成年鸡适宜的温度为 18 - 25℃,冬季要做好保温措施,夏季要加强通风散热。
湿度调节
雏鸡舍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60% - 70%,随着鸡龄的增长,可逐渐降低至 50% - 60%。
湿度过高容易导致鸡群发生球虫病等疾病,湿度过低则会使鸡群感到不适,影响生长发育。
光照管理
雏鸡出壳后 3 天内,每天应给予 23 - 24 小时的光照,以促进其采食和饮水。此后,逐渐减少光照时间,至 20 周龄时保持在 16 小时左右。
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 2 - 3 瓦为宜,可采用白炽灯或节能灯作为光源。
通风换气
鸡舍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以排出有害气体和湿气,保持空气新鲜。一般来说,每小时应换气 2 - 3 次。
在冬季通风时,要注意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鸡身上,可采用通风管道或通风窗等方式进行通风。
饲料与饮水
饲料选择: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雏鸡应选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雏鸡料;成年鸡可选用全价配合饲料或自配饲料。饲料要保证新鲜、无霉变、无异味。
饲喂方法:雏鸡出壳后 24 小时内开始饲喂,每天饲喂 4 - 6 次,随着鸡龄的增长逐渐减少饲喂次数。成年鸡一般每天饲喂 2 - 3 次,可采用自由采食或定时定量饲喂的方式。
饮水管理:鸡的饮水量随季节、生长阶段和饲料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雏鸡每天的饮水量为每只 20 - 30 毫升,成年鸡为每只 120 - 150 毫升。要保证饮水清洁、充足,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
四、疾病防治
卫生消毒
鸡舍及周围环境要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一般每周消毒 1 - 2 次。可选用生石灰、火碱、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饲养用具如料槽、水槽等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和鸡的品种、日龄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常见的疫苗有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等。
疫苗接种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效果。
疾病监测
定期对鸡群进行健康检查,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如发现鸡群中有患病鸡,要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药物防治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预防性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可增强鸡群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药物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避免滥用药物和超量使用药物。
总之,养好鸡需要综合考虑鸡舍建设、品种选择、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提高养鸡的效益。